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6h】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简表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基本临床资料

2.CAG伴癌前病变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研究结果分析

2.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现代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与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及预后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与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研究

4.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医药防治胃癌及更好的服务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研究方法:
  制定统一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16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按照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收集169例患者胃镜病理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的病理结果,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1.纳入研究的病例共169例,男性94例,女性75例,男女比例为1.3:1。其中年龄最大者88岁,年龄最小者39岁,平均年龄64.50±8.984岁。年龄分段的四段中,以年轻老年人(60岁-74岁)为最多,占59.2%。有烟酒史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型(31.4%),肝胃不和型(23.1%),脾胃虚弱型(19.5%),胃阴不足型(16.6%)胃络瘀血型(9.5%)。经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
  3.中医证型在病理改变为肠上皮化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在轻、中、重三个不同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及重度肠上皮化生在各个证型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肠上皮化生在各个证型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多见于胃络瘀血型,重度多见于胃阴不足型。
  4.中医证型在病理改变为异型增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在轻、中、重三个不同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及重度异型增生在各个证型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异型增生在各个证型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多见于脾胃虚弱型,中度及重度多见于胃络瘀血型。
  5.中医证型在病理改变为胃粘膜萎缩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在轻、中、重三个不同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及重度萎缩在各个证型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萎缩在各个证型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多见于胃络瘀血型,重度多见于胃阴不足型。
  6.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中医各证型与性别、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各证型与HP感染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规律,脾胃湿热型常见,肝胃不和型次之,胃络瘀血型不常见。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是肠上皮化生及萎缩以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及胃络瘀血型为主,异型增生以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多见。

著录项

  • 作者

    潘晓娜;

  • 作者单位

    大连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医科大学;
  • 学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耘;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73.32;
  •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型; 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