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方法探讨
【6h】

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方法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1.2资料收集标准:

结果

1.基本结果

2.术后尿崩症的单因素分析

3.术后尿崩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垂体腺瘤诊疗现状及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其主要源于腺垂体,但也可起源于神经垂体及颅咽管残余细胞[1]。据最新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7.5~15/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8%~15%[2]。当前,垂体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联合药物及放射治疗为辅助方式的综合治疗方法。17世纪80年代,Horsley年采取经颅入路,完成了世界上首台垂体瘤切除术。经蝶入路由Schloffe于18世纪初始创,但因当时照明设备、手术器械不佳,导致术中肿瘤暴露不良,止血困难及术后并发症较多等原因,致使该术式并未得以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手术显微镜应用到临床,Hardy于1967年首次将其应用到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凭借其放大及良好照明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因其肿瘤切除率高、创伤小、术后患者反应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患者住院周期短等优势,目前较经颅垂体瘤切除术应用更广泛。但一些向鞍上及鞍旁发展的肿瘤,依然需要通过经颅手术切除。垂体瘤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鞍内出血、鼻出血、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尿崩症、垂体功能减退、眼肌麻痹、鼻中隔穿孔等。而尿崩症是垂体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研究目的:
  总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2017年期间120例行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垂体瘤术后尿崩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内分泌功能类型、肿瘤侵袭性、肿瘤生长方向(是否突破鞍隔)、手术方式以及肿瘤切除程度等因素的关系,探讨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
  研究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不同因素与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20例垂体瘤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尿崩症37例,尿崩症发生率为30.8%。经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是术后尿崩症的独立影响因素(W=5.742 P=0.017 OR=10.894)。肿瘤生长方式是术后尿崩症的独立影响因素(W=4.351 P=0.026 OR=0.035)。尿崩症发生率,大腺瘤>大腺瘤>为腺瘤,突破鞍隔向鞍上侵犯的垂体瘤较未突破鞍隔者更易发生尿崩。而尿崩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肿瘤内分泌功能类型、肿瘤侵袭性、手术方式及肿瘤切除程度无关(P>0.05)。
  结论:
  1.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发生与肿瘤大小、肿瘤生长方向(突破鞍隔)有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内分泌功能类型、肿瘤侵袭性、手术方式及肿瘤切除程度无关。尿崩发生率大腺瘤>大腺瘤>为腺瘤,突破鞍隔向鞍上侵犯的垂体瘤较未突破鞍隔者更易发生尿崩症。
  2.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垂体柄、垂体后叶组织及其血供,术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防治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关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