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
【6h】

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1绪论

1.1水体中氮的来源及氮源污染对水环境质量的危害

1.1.1水体中氮的来源

1.1.2氮源污染对水环境质量的危害

1.2生物脱氮的基本过程

1.2.1氨化反应

1.2.2硝化反应

1.2.3反硝化反应

1.3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1.3.1三段活性污泥脱氮工艺

1.3.2缺氧好氧脱氮工艺(A/O)

1.3.3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

1.4膜生物反应器脱氮工艺

1.5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主要研究内容

2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2.1实验工艺系统

2.1.1实验装置

2.1.2实验水质

2.1.3接种污泥

2.2研究方法

2.2.1常规分析项目

2.2.2污泥活性测定

2.3实验参数的确定

2.3.1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2.3.2污泥停留时间的确定

2.3.3温度的确定

2.3.4 pH值的确定

3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及脱氮特性

3.1反应器的去除效果

3.1.1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1.2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3.1.3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3.2污泥负荷对脱氮的影响

3.3运行过程中氮平衡分析

3.3.1测试和计算方法

3.3.2氮平衡结果与讨论

3.4本章小结

4 ICMBR系统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4.1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

4.1.1宏观环境

4.1.2微环境理论

4.1.3微生物学理论

4.2 C/N比和曝气速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2.1 C/N比对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2.2曝气速率对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4.3同步硝化反硝化动力学

4.3.1硝化反应基础动力学

4.3.2反硝化反应基础动力学

4.3.3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4.4本章小结

5 ICM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和膜污染分析

5.1系统污泥性质的变化

5.1.1污泥浓度和VSS/SS的变化

5.1.2污泥体积指数的变化

5.2污泥微生物相特征

5.3微生物硝化反硝化活性

5.3.1硝化活性的测定

5.3.2反硝化活性的测定

5.4膜污染分析

5.4.1膜污染的基本概念

5.4.2过膜阻力的变化情况

5.4.3间歇出水运行方式对膜污染的影响

5.5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 谢

展开▼

摘要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或是在分隔的具有不同溶解氧浓度的反应器中进行,或是在时问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这样的工艺存在需进行硝化液回流或外加有机碳源和补充碱度,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膜生物反应器——内循环式膜生物反应器,使曝气不仅为处理过程提供必需的溶解氧,而且实现脱氮过程中必要的混合液回流,实现了脱碳、脱氮过程在一个单体设备中完成。本研究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经过近一年的连续运行,考察了不同运行条件下反应器的脱氮和除碳过程,优化了运行条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污泥龄为45d,温度为22~25℃,pH值在7.0~8.0之间,曝气速率为80L/h,进水污泥负荷低于0.040kgNH<,4><'+>-N/(kgMLSS·d)条件下,反应器的出水氨氮浓度大部分时间维持在8.0mg/L以下,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9%,对总氮的去除率在78%左右,出水COD浓度基本维持在40.0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同时,通过氮平衡实验反映出系统对氮的去除大部分是气态形式去除的,达到真正的脱氮目的。当进水氨氮污泥负荷超过0.050kgNH<,4><'+>-N/(kgMLSS·d)时,系统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积累。 实验研究表明,反应器内具有较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文章从其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生物絮体的微环境和反应器的宏观环境共同促成了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发生。进水C/N比和曝气速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进水C/N比为10,曝气速率为80L/h时,可达到最佳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