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碳基和类碳超硬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h】

碳基和类碳超硬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表目录

符号表

1 绪论

1.1 超硬材料的研究背景

1.2 超硬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B-C-N-O轻元素组成的超硬材料

1.4 碳基超硬材料

1.4.1 金刚石

1.4.2 非晶碳

1.4.3 富勒烯和纳米管

1.5 类碳超硬材料

1.5.1 二元B-N体系:c-BN和B13N2

1.5.2 二元BC体系:B4C和BC5

1.5.3 二元BO体系:B6O

1.5.4 二元CN体系:C3N4

1.5.5 三元BCN体系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计算方法

2.1 密度泛函理论

2.2 固体弹性的计算方法

2.2.1 弹性常数的计算方法

2.2.2 弹性模量

2.3 硬度的计算方法

2.3.1 研究背景

2.3.2 模量与硬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2.4 本论文中使用的软件包简介

3 碳材料新相:可调的sp3连接石墨烯自组装聚合体

3.1 前言

3.2 结构模型和计算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结构性能

3.3.2 热力学稳定性

3.3.3 电子结构

3.3.4 力学性能

3.3.5 全碳负线性压缩率材料

3.4 小结

4 类碳晶体P-BN和AlMgB14

4.1 前言

4.2 实验和计算方法

4.3 冷压缩h-BN产生的新的超硬BN同素异形体:P-BN

4.3.1 P-BN的结构参数

4.3.2 P-BN结构稳定性

4.3.3 P-BN的力学性能和硬度

4.4 AlMgB14三元超硬硼化物的实验制备与理论研究

4.4.1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2 第一性原理计算

4.5 小结

5 碳和类碳非晶相

5.1 前言

5.2 计算方法

5.3 玻璃碳在高压下结构的转化

5.3.1 玻璃碳的定义

5.3.2 碳在高压下成键类型的转化

5.3.3 碳的新相R3碳

5.3.4 测试计算

5.3.5 玻璃碳在压力下结构和力学性能的转变

5.3.6 从R3碳到非晶碳的相变

5.4 低密度碳氮非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4.1 非晶CN构型

5.4.2 CN非晶的力学性能

5.5 三元B-C-N非晶的形成能力与力学性能

5.5.1 B-C-N三元非晶的形成能

5.5.2 B-C-N三元非晶的力学性能

5.6 小结

6 低维碳纳米材料:纳米金刚石、金刚石纳米线、石墨烯同素异形体

6.1 前言

6.2 计算方法

6.3 单轴压缩下氢钝化的零维纳米金刚石的电子和电子性能

6.4 一维金刚石纳米线

6.5 二维(4,8)石墨烯同素异形体

6.6 小结

7 结果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晶系弹性模量矩阵

附录B 力学稳定性的判断标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寻找既能满足刀具和耐磨涂层等工业要求,又能弥补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应用局限性的新型超硬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在众多新合成和潜在的超硬材料中,碳基和类碳单质或化合物占据了很大比重。其中材料的维度、尺寸、组分、密度以及键的杂化状态对碳碳基基和类碳材料的硬度等力学性能至关重要,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超硬材料硬度起源的理解,并为设计和预言超硬相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了探讨这些参数与力学性能的关系,本论文提出从第一性原理弹性模量估算硬度的经验公式,并系统讨论从自组装碳新相,到类碳P-BN相和富硼的AlMgB14晶体,再到非晶态的玻璃碳、二元CNx和B-C-N三元体系,最后到低维度的纳米金刚石、金刚石纳米线以及碳的新层状结构等碳基和类碳基材料的结构、力学性能以及电子结构。
  首先,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输出的弹性模量或者简单的原子结构参数估算固体硬度,对于理解和从理论上预测超硬材料至关重要。论文统计了常见共价晶体化合物的弹性模量与维氏硬度的实验值,并分别拟合维氏硬度与体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杨氏模量的关系。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和上述E-Hv和G-Hv关系,估算目前被普遍认为的几种超硬材料的维氏硬度。我们拟合的经验G-Hv和E-Hv线性关系建立了从第一性原理弹性常数到材料微观硬度之间的桥梁。
  从二维石墨烯片层出发,我们构造了两类空隙尺寸、手性和成键比率可调的,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三维共价石墨烯聚合物,它们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与它们的母体二维石墨烯和三维石墨相比,本文提出的三维石墨烯自组装聚合物表现出高的杨氏模量、理想强度以及可调的半导体能隙,因而在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例如半导体器件、能量存储、分子筛等。除了高密度的ZGM-12,zigzag系列的石墨烯自组装网络结构还具有负的线性压缩率,即这些材料的体积压缩时,沿某个方向的晶格常数膨胀,从而在压力敏感器件、无线电通讯以及光学材料方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能和特殊的酒架型通道构型是造成石墨烯聚合物表现出负的线性压缩率的主要原因。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预言了新的正交BN相(命名为P-BN;空间群为Pmn21),它的理论硬度和体弹性模量分别为60.5 GPa和403 GPa,可能是位于h-BN到w-BN过渡路径上的超硬亚稳相。而对于三元硼化物AlMgB14材料,我们从理论和实验上探讨了影响其硬度的因素并解释了硬度的起源。在实验上,我们得到了AlMgB14非晶薄膜材料并关注到其硬度随着B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在理论上,通过对AlMgB14和一系列基于B12二十面体材料的电子结构分析表明共同具有的B12二十面体骨架是决定硬度的主要因素。而Al和Mg等金属元素主要通过向B12单元的电荷转移对材料硬度进行微调。这类材料在工具、模具、微机械制造及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受类金刚石薄膜的高硬度和良好力学性能的启发,本文研究了包含sp2和sp3杂化形式的一元无定形玻璃碳、二元的CN非晶和三元的B-C-N非晶薄膜的力学性能,它们自身或其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较高的硬度,在许多领域有潜在应用。首先,我们提出了压力导致的玻璃碳相变的理论图像,并建立了玻璃碳的力学性能与成键类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一个被命名为R3碳新的晶体相,并证实了它可以看作是非晶玻璃碳的雏形,提出了在快速冷凝熔融液体或者气体之外非晶化的另外一条路径。其次,应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退火方法产生了四种不同化学计量比的CNx超原胞结构,进一步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参数、键长和成键类型。事实上,在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硬度超过β-C3N4的化合物,但是通过上述研究我们揭示出增强碳氮薄膜硬度的参数,这对实验上合成CN超硬材料有所启迪。另外,基于ta-C的结构和随机固溶体模型,本文绘出了形成能(Ef)、杨氏模量(E)以及韧性(B/G)在三元B-C-N相图中的分布图,并且预言原子百分比位于B:15-30 at.%;C:50-60 at.%;N:20-30 at.%区间的B-C-N化合物同时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延展性以及高的形成能力,上述理论结果为实验制备超硬非晶薄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最后,我们考察了维度和压力(应变)对低维金刚石或石墨烯同素异形体的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纳米金刚石的杨氏模量随颗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加,但低于体相金刚石值。根据理论计算结果,我们进一步拟合了纳米金刚石杨氏模量与尺寸的经验函数,为实验上制备出的不同尺寸的纳米金刚石提供了估算硬度的公式。金刚石纳米线的杨氏模量和理想强度随截面积的减小而降低,并表现出很强各向异性。除此之外,金刚石纳米线的带隙强烈依赖于它的尺寸、晶体取向和拉伸应变,这也说明了金刚石纳米线具有可调的能隙。我们还构建了平面结构的(4,8)石墨烯新型二维同素异形体,并通过第一性原理总能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证明其室温稳定性。上述石墨烯二维同素异形体是小带隙的半导体,具有可比拟石墨烯的力学性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