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6h】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生态城市建设与社会矛盾

2.1 生态城市建设

2.1.1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2 当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2.2 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2.2.1 社会矛盾问题研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

2.2.2 社会矛盾问题研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2.2.3 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辩证统一性

3 生态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社会矛盾问题

3.1 效益与安全对决中的干群矛盾

3.1.1 循环经济建设引发矛盾的个案分析

3.1.2 深度探讨

3.2 自由与环保冲突中的贫富矛盾

3.2.1 绿色交通建设激化矛盾的个案分析

3.2.2 深度探讨

3.3 企业搬迁加剧了城乡矛盾

3.3.1 企业搬迁变污染转移的个案分析

3.3.2 深度探讨

3.4 住房分异激化了阶层矛盾

3.4.1 商品房和保障房空间分异的个案分析

3.4.2 深度探讨

4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矛盾问题的对策

4.1 明确历史主体,化解干群矛盾

4.1.1 加强生态政治建设

4.1.2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4.1.3 完善政绩考核方式

4.2 建设绿色交通体系,缓和贫富矛盾

4.2.1 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4.2.2 经济手段来实现交通公平

4.2.3 确立绿色出行理念

4.3 城乡统筹发展,缓解城乡矛盾

4.3.1 城乡统筹促进二元经济

4.3.2 以环境正义实现立法一体化

4.4 倡导公共资源共享,缓解阶层矛盾

4.4.1 打破住房政策体系的阶层分化

4.4.2 以混合居住模式促进阶层融合

4.4.3 推进公共资源全民共享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为了在环境承载力内更好地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结合自身特点,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积极地规划实施。当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效益与安全的抉择引发的干群矛盾、绿色交通建设过程中自由与环保的冲突激化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变身污染转移引发的城乡矛盾、商品房和保障房空间分异引发的阶层矛盾等。这种潜在的、隐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是使矛盾从隐性走向显性甚至激化,使个案问题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问题,甚至会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冲突,加大社会风险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
  本文分别以厦门、北京、重庆、广州4个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和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深入挖掘干群、贫富、城乡、阶层等矛盾产生的原因。针对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矛盾问题,本文兼顾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首先,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推行民众参与政治以及优化政绩考核方式,从而化解干群矛盾。其次,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征收交通拥堵税以及推行绿色出行观念,全方位建设生态交通,从而缓和贫富矛盾。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产业链集聚与耦合,以环境正义为指导,实现环境立法一体化,从而缓解城乡矛盾。最后,打破住房政策体系的阶层分化,推行混合居住模式,从而缓解阶层矛盾。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们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从大局出发,着眼于未来,着手于当下,既要大刀阔斧,又要谨小慎微,洞察毫微之变化,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高水平的生态城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