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辽宁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6h】

辽宁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评述

1.2.1 “市场”与“制度”之争

1.2.2 “补砖头”与“补人头”之争

1.2.3 “单中心治理模式”问题

1.2.4 政策执行问题

1.2.5 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2 辽宁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

2.1 保障性住房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2.1.1 保障性住房概念

2.1.2 保障性住房分类

2.1.3 保障性住房的特征

2.2 辽宁省保障性住房制度沿革及评述

2.2.1 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保障阶段(1949-1978年)

2.2.2 逐步市场化改革的保障性住房阶段(1978-至今)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博弈论的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分析及核心利益相关者确认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筛选

3.1.4 核心利益相关者诉求分析

3.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3.2.1 博弈论理论

3.2.2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策略分析

3.2.3 核心利益相关者博弈过程分析

3.3 发达国家、地区保障性住房制度借鉴

3.4 小结

4 辽宁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4.1 辽宁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4.2 辽宁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策研究

4.2.1 顶层设计 转变观念

4.2.2 独立机构 搭建平台

4.2.3 拓宽渠道 转变机制

4.2.4 灵活操作 借鉴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房价持续高位运行,导致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人群面对“住房难”的问题。在现阶段,“住房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的“三大民生问题”之一,既不利于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又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然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既非朝夕之功,也难以仅凭政府一家之力妥善解决。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存在着“市场”与“制度”之争、“补砖头”与“补人头”之争、单一中心治理模式的困扰以及相关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等四方面问题。据此,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在理论研究层面,为深入探索这些问题的成因,首先对辽宁省保障性住房制度及其沿革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接下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保障性住房问题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辨析,确定其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方可能的博弈策略;继而,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对此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并探讨了如何借鉴先进国家及地区相关经验。最后,以这些分析为依据,结合调研成果和统计数据,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应用研究层面:依据辽宁省实际情况,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借助理论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改善辽宁省保障性住房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合理解决辽宁省,乃至全国保障性住房问题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方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