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视角下的轨道交通枢纽过渡空间设计
【6h】

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视角下的轨道交通枢纽过渡空间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中心整合其他城市功能的枢纽城市系统,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且能迅速的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并带动区域的建设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轨道交通枢纽普遍分布于城市空中、地面和地下基面,是土地利用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系统一体化的体现。随着城市集约化的发展,枢纽站域空间的压力分布不均、活力不足等问题也急需解决。作为公共性和开放性均较强的建筑,过渡空间成为为衔接交通枢纽与城市开发功能的重要媒介。其存在是为了创造一个第三界面,来实现更有秩序的空间整合。 本文首先对轨道交通枢纽与过渡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研究范围做出了限定。通过对国内外过渡空间的发展概述与实践进程研究,确立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之后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介绍其空间界定标准的转变。通过阐述枢纽建筑的城市公共价值与站域公共空间营造所面临的挑战,辨析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对过渡空间的指导意义,即过渡空间的公共属性。 文章中对过渡空间的研究,以其公共属性为基础,系统的分析了过渡空间的构成要素、形态特点以及空间类型,总结了其设计影响要素。结合对国内外复合型交通枢纽的实地调研,选取了日本大阪站、涩谷站进行实例解析,分析其过渡空间设计策略与先进开发启示。 最后,纵观上文,提出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视角下枢纽过渡空间的设计目标与原则,并在空间、形态、功能、流线、环境五个方面上给出设计策略。试图构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具有空间吸引力和活力并能体现城市本身特色的过渡空间。 公共空间的营造将成为下一阶段核心城区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在这个方向下的枢纽过渡空间的建构模式,对于营造活力城市公共空间和宜居的城市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