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网络科普的媒体形式及特征研究
【6h】

我国网络科普的媒体形式及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网络科普的概念及媒体形式

2.1 网络科普的概念及平台优势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较于传统科普的网络平台优势

2.2 我国网络科普的媒体形式

2.2.1 科普网站的发展

2.2.2 科普微博的兴起

2.2.3 科普微信公众号的应用

2.3 当前我国网络科普的主流机构

3 基于传播理论的网络科普分析框架

3.1 科学传播理论在网络科普中的应用

3.2 5W模型与网络科普媒体形式的结合

3.3 网络科普的分析框架及指标构建

3.3.1 二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3.3.2 相关分析指标的确定

4 基于二维分析框架的网络科普特征分析

4.1 网站科普的特征分析

4.1.1 科普网站对象选取

4.1.2 科普网站科学传播的要素分析

4.1.3 小结

4.2 微博科普的特征分析

4.2.1 科普微博对象选取

4.2.2 科普微博科学传播的要素分析

4.2.3 小结

4.3 微信科普的特征分析

4.3.1 科普微信对象选取

4.3.2 科普微信科学传播的要素分析

4.3.3 小结

4.4 综合分析与思考

5 结论

参 考 文 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习近平主席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中国科技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的普及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让科学走进生活、在网上流行是新时代赋予科普工作的历史使命。目前,以科普网站、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普信息最重要的媒介形式,网络科普肩负起了科学传播的重任。而相对于不断创新和开拓的网络科普环境,国家数据库中现有对网络科普相关的统计研究资料就显得有些不足,对科普网站及新媒体下迅速崛起的微信、微博科普开展及使用情况缺乏关注,“互联网+科普”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鉴此,探索中国网络科普的发展对于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当代权威科学学家加菲尔德曾指出科学计量是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测度,“科学”作为“科普”的实质内容,对科普进行测度可以作为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与发展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首先对中国网络科普整体概况进行分析,从宏观上认知科普网站、微博和微信科普账号的媒体类型及分布情况。然后以拉斯韦尔“5W”传播要素理论为基础建立网络科普分析框架,并以中国八大网络科普主流机构为例,分别对科普网站、科普微博账号以及科普微信公众号三种不同的网络科普媒体形式进行微观计量。研究发现中国科普网站主体多样化、网站信息更新较及时,栏目设置具有共性也各有特色,同时网站访客数和浏览量少、游戏等新型科普创作形式有待丰富;对微博科普账号进行分析,得出科普微博的数量及传播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发展,但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微博科普生态圈,且不同科普微博的发文率、粉丝互动率差异明显,科普微博被评论、转发和点赞的数量相差较大。对微信科普研究得出科普信息的推送活跃度较强,科普内容基本涵盖了各类型科学技术主题,此外还包括情感励志类信息,在传播效果方面,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在微信榜总排名中并不突出,且各科普公众号名次相差较多,整体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从科普主体、内容、受众及传播效果方面对网络科普的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