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6h】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框架

第2章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

2.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教育

2.1.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2.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3.1 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基础

2.3.2 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

2.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3章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

3.1.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确立

3.1.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化

3.1.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认知度提高

3.2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机制不健全

3.2.2 师资队伍落后

3.2.3 社会支持力量薄弱

3.2.4 教育理念偏差

3.2.5 被教育主体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3.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

3.3.1 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功利化

3.3.2 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缺失

3.3.3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错位

3.3.4 教师队伍生态意识的薄弱

第4章 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做法与启示

4.1 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4.1.1 美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4.1.2 澳大利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4.1.3 日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4.2 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4.2.1 学科的综合性

4.2.2 培训的专业性

4.2.3 成员的广泛性

4.2.4 学生的互动性

第5章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路径

5.1 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5.1.1 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必修课的主渠道作用

5.1.2 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扩展作用

5.1.3 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

5.2 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5.2.1 加强校园生态物质文化建设

5.2.2 提升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深度

5.2.3 健全校园生态制度文化体系

5.3 培育高校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意识

5.3.1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5.3.2 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向污染宣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行动支持,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确立,实践的生态行为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建设绿色校园,进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研究主线,借鉴国内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设绿色大学,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了系统探究。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优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现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首先界定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其次阐述了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最后概括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基础;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首先肯定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确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认知度提高。其次揭示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落后;社会支持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偏差;被教育主体生态文明意识不强。最后挖掘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功利化;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缺失;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错位;教师队伍生态意识的薄弱。
  第四章,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做法与启示。首先总结了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美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澳大利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日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其次概括了国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学科的综合性;培训的专业性;成员的广泛性;学生的互动性。
  第五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路径。提出了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三大路径:其一,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必修课的主渠道作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扩展作用;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其二,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包括加强校园生态物质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深度;健全校园生态制度文化体系。其三,培育高校可持续的生态意识,包括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