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捂热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改变的探讨
【6h】

捂热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改变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英文缩写词

声明

第1章引言

第2章材料与方法

第3章标本采集及研究方法

第4章结果

4.1四组临床情况的对比

4.2捂热综合征患儿首次评分不同评分值与DIC的关系

4.3捂热综合征患儿两次评分与DIC的关系

4.4捂热综合征患儿DIC组与非DIC组病死率比较

4.5正常对照组和捂热综合征患儿各项出凝血指标的比较(-X±s)

4.6捂热综合征患儿三组各项出凝血指标的比较(-X±s)

4.7捂热综合征患儿DIC组与非DIC组各项出凝血指标比较(-X±s)

4.8捂热综合征患儿DIC组各项出凝血指标的敏感性比较

第5章讨论

第6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捂热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变化和DIC的发生率,为早期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随机对该院PICU2006年11月~2008年3月新入院的捂热综合征患儿在入院24h内进行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分值不同依次分成三组:非危重组(~100)31例;危重组(~80)27例;极危重组(0~70)19例。另选同期择期手术的外科病人25例作为对照组。在评分后按照实验要求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和P-选择素。 结果:捂热综合征患儿三组共收集病例77例,其中23例合并DIC占29.87%,死亡7例,病死率达30.44%,明显高于非DIC组的病死率11.11%(X2=4.292);而且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越低,DIC的发生率就越高(X2=22.97);且危重组和极危重组DI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X2=6.785,16.203)。出凝血的检测指标在捂热综合征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捂热综合征患儿DIC组与非DIC组比较中,PT、APTT、TT、D-D、P-选择素均明显升高,而PLT、AT-Ⅲ:A则降低;极危重组与危重组比较DFbg、D-D、AT-Ⅲ: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例DIC患者的AT-Ⅲ:A降低;而D-D、P-选择素均显著升高。敏感性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PLT(60.87%),APTT(73.91%),TT(52.94%)和DFbg(23.50%)等指标(X2=41.49)。 结论:使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反映捂热综合征患儿的病情及DIE的发生情况,且随着评分值的降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合并DIC的可能性越大;选用一些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检测项目如本研究选用的D-D、AT-Ⅲ:A和P-选择素有益于捂热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的早期监测和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