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6h】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及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综述

2.1 低碳经济来源及内涵

2.1.1 低碳经济的源起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2.2 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综述

第三章 基于DPSIR模型的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DPSIR模型

3.1.1 DPSIR模型的由来

3.1.2 DPSIR模型介绍

3.2 基于DPSIR模型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3.2.1 驱动力因素(D)分析

3.2.2 压力因素(P)分析

3.2.3 状态因素(S)分析

3.2.4 影响因素(I)分析

3.2.5 回应因素(R)分析

3.3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框架

3.3.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3 低碳评价指标的选取

3.3.4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3.4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取及介绍

3.4.1 指标体系赋权方法的选取

3.4.2 层次分析法(AHP)

3.4.3 熵值法

第四章 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4.1 数据收集与计算

4.1.1 江西碳排放总量估算

4.1.2 数据收集

4.2 层次分析法下对指标赋权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及指标权重计算

4.3 熵值法下对指标赋权

4.3.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3.2 各指标权重计算

4.3.3 江西省各年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4.4 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4.4.1 总体评价

4.4.2 结合具体指标综合分析

第五章 江西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以节能减排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5.2 提高低碳技术及科技人才的储备

5.3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

5.4 以市场为导向,辅以政策引导和支持

5.5 加强环保执法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相结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江西低碳各指标原始数据及处理后的数据(表1、表2、表3)

附录二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表4—表9)

附录三 (MATLAB熵值法赋权程式)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过度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引起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亟需减少CO2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当低碳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未来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时,“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构建一个设计合理、灵活实用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找出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低碳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试图构建一套专门用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体系,以便对某一区域的低碳的运行情况做出分析和评价。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和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第二章:理论综述),本部分分析回顾了国内外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及低碳评价指标理论,包括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低碳经济内涵、理论基础等,为后文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准备。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第五章),该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对前面相关理论回顾综述的基础上,引入DPSIR模型并结合AHP模型建立了适应我国的区域低碳评价体系模型(DPSIR-AHP模型),该评价模型由驱动(D)、压力(P)、状态(S)、影响(I)、回应(R)五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下又有若干指标,共40个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进行赋权计算,力图全面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利用上述评价体系,本文对江西省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综合评价。最后结合江西省省情,针对性地提出了江西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四部分(第六章),结论与展望部分。本部分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了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