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
【6h】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研究现状述评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文化产业

2.2 相关理论和主要方法介绍

2.2.1 文化进化论

2.2.2 文化生态学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科学发展观

2.2.5 研究方法概述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归纳梳理视角

2.3.2 价值评估视角

2.3.3 保护利用视角

2.3.4 产业化发展视角

2.3.5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保护利用现状研究

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

3.1.1 项目数量和类别分布情况

3.1.2 项目影响力研判

3.1.3 资源总体评价

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3.2.1 历史传承性

3.2.2 社会性

3.2.3 地域性

3.2.4 活态流变性

3.2.5 准公共品性

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

3.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的意义

3.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性分析

3.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

3.3.4 结论与评价

3.4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3.4.1 保护利用的意义

3.4.2 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

3.4.3 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个案分析

4.1.1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概述

4.1.2 个案研究:歌舞伎

4.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个案分析

4.2.1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概述

4.2.2 个案研究:二人转

4.3 本章小结:经验启示

第5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互动机理与模式构建

5.1 保护利用的原则

5.1.1 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5.1.2 资源整合原则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保护与利用的互动机理分析

5.2.1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5.2.2 利用是保护的动力和延伸

5.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构建

5.3.1 分类建档模式

5.3.2 层次联动模式

5.3.3 产业带动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研究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关联分析

6.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6.1.2 文化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

6.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6.2.1 优势分析

6.2.2 劣势分析

6.2.3 机会分析

6.2.4 威胁分析

6.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

6.3.1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增长上限反馈基模

6.3.2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之舍本逐末反馈基模

6.3.3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竞争之恶性竞争与富者愈富反馈基模

6.4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实证分析——以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为例

7.1 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7.1.1 民营企业化经营

7.1.2 国有、事业企业改制经营

7.1.3 个体工作室作坊式经营

7.2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适用性探讨

7.3 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7.3.1 模型推导

7.3.2 指标选取

7.3.3 数据运算与结果分析

7.4 结论与建议

7.4.1 技术效率助推工艺陶瓷产业生产率增长

7.4.2 工艺陶瓷产业市场发展以个体工作室为主导

7.4.3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工艺陶瓷产业发展必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8.1 政府组织引导

8.1.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8.1.2 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8.1.3 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

8.1.4 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后续人才

8.2 社会积极参与

8.2.1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

8.2.2 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

8.2.3 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

8.3 市场有效运作

8.3.1 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

8.3.2 加快创意研发,促进非遗产品增值

8.3.3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县数量类别分布情况表

附录B 调查问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德尔菲专家评分问卷

附录C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指标德尔菲评分问卷打分专家信息表(按姓氏笔画)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个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94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70项、市级380项、县级800项(截止到2011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产业发展,将有力促进江西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
   1、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归纳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价值评估、保护利用、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完整地分析梳理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状况,总结了资源状况呈现出存量丰度高、品类齐全、文化地域集中性及差异性较强和地域依赖型强、产业化项目少等特点;系统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通过构建基于D-AHP方法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江西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在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中历史久远度、独特性、文化认同、教育科考、品牌效用、经济效益、实用度7个指标权重较大,重要性程度较高;在40项国家级项目中依据最后量化得分结果分列出:产业开发类(≧70分)、衰退类(50-70分)和濒危类(≦50分)三类。
   3、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对国内外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本歌舞伎、我国东北二人转在立法、建制、资金扶持、促进创新、市场运作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四条经验启示:强化区域传统文化自觉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环境;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依据资源价值定量评估的实证分析结果,在理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长期存在的混淆不清与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尝试构建针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类、衰退类、产业开发类项目进行保护利用的产业带动模式、层次联动模式和分类建档模式。
   4、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创造新业态、塑造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可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纳、传播、营销作用两大方面,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两者存在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逻辑关联,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借助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增长上限基模、舍本逐末基模、恶性竞争与富者愈富基模以及饮鸩止渴基模,分析指出每个基模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5、通过构建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项目——景德镇工艺陶瓷为例,对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的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动态实证分析,并从实证结果进一步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创作研发过程中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具有独创性甚至唯一性,赋予产品的艺术创意价值和人文价值较高。二是个体(家庭)作坊(工作室)由于投入资源利用率较高,生产绩效和经济效益较好,且实体数量庞大,可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行业集群。三是需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推广运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有序组织和规范个体作坊式市场发展,促其不断成长壮大。
   6、在前面章节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运作三方面,提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10条政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加快创意研发,实现非遗产品增值;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