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咬肌力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
【6h】

咬肌力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动物生活状况观察结果

3.2 大鼠下颌骨形态学测量结果

3.3 大鼠髁突组织学检测结果(HE染色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

4.2 减弱咬肌力的方法

4.3 力与下颌角的关系

4.4 IGF-1信号蛋白在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第5章 结论、实验不足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与实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肌力与髁突及下颌骨生长关系的研究进展

病例分析一

病例报告二

病例报告三

病例报告四

病例报告五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咬肌,建立大鼠咬肌力减弱及咬肌力增强的动物模型,并观察这两种方法对大鼠髁突及下颌骨生长的影响。
  方法:
  48只21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于室内温度22℃、相对湿度为50%~60%、气流速度≤0.2、氨浓度≤14mg/m3、噪声≤60dB条件下喂养一周后,进行试验。
  A组咬肌力增强组:大鼠咀嚼巧克力浸泡的木块,以增强大鼠咬肌力量;
  B组咬肌力减弱组:采用醋酸曲安奈德0.01ml/100g处理大鼠咬肌,以使大鼠咬肌力减弱;
  C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在建模第3周,第6周后每组分别处死大鼠8只,分别行下颌骨形态学测量及髁突组织学检测,并进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表达含量的检测,比较其在不同组及同组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结果: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咬肌力增强及咬肌力减弱的实验模型。
  ⑴下颌骨形态学测量显示:
  ①:下颌骨长度测量结果显示:B组(咬肌力减弱组)大鼠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A组(咬肌力增强组)大鼠下颌骨长度;C组(对照组)大鼠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A组(咬肌力增强组)大鼠下颌骨长度;C组(对照组)大鼠下颌骨长度大于B组(咬肌力减弱组)大鼠下颌骨长度,三者两两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下颌升支高度测量结果显示:A组大鼠下颌支高度大于B组与C组大鼠下颌支高度;C组大鼠下颌支高度要明显大于B组大鼠下颌支高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下颌角角度测量结果显示:A组大鼠下颌角度大于C组大鼠下颌角度,C组大鼠下颌角度大于B组大鼠下颌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④:下颌体高度测量结果显示: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⑵髁突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
  ①:咬肌力增强组大鼠髁突软骨各细胞层分层明显,细胞排列密集;
  ②:咬肌力减弱组大鼠髁突软骨各细胞层细胞排列稀疏;
  ③:对照组髁突软骨各细胞层排列稀疏,相对于咬肌力减弱组而言,细胞排列较密集。
  ⑶髁突软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GF-Ⅰ主要表达于成软骨细胞层和肥大细胞层。IGF-1蛋白半定量结果显示:IGF-1因子在髁突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率,增殖层,成软骨细胞层,肥大层阳性细胞表达术后三周要强于术后六周;IGF-1因子在增殖层的表达表现为同一时刻A、B、C三组表达有差异,咬肌力增强组的表达强于对照组,对照组强于咬肌力减弱组。
  结论:
  1:在本实验环境条件下,咬肌力大时,有利于髁突及下颌骨的生长,并使下颌角角度减小。咬肌力减弱时,下颌角角度增大。
  2:在本实验环境条件下,髁突软骨各细胞层细胞的分化与压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3:IGF-Ⅰ因子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在生长发育期间,应力越大,IGF-Ⅰ因子阳性表达率越高,IGF-Ⅰ因子可以作为检测髁突生长发育的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