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熵的微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
【6h】

基于熵的微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2.1 微通道内溶液流动

2.2 传热过程

2.3 无量纲处理

2.4 假设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通道内流体的电渗流及传热过程

3.1 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与建模过程

3.2 流动参数范围

3.3 Debye- Huckel近似适用范围分析

3.4 zeta电势、动电参数对温度的影响

3.5 zeta电势对黏度比、Po数、Nu数的影响

3.6 黏性变化系数A对平均速度、Nu数和Po数的影响

3.7 焦耳热系数对平均速度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通道内电渗-压力混合驱动流的传热传质过程及熵分析

4.1 模型假设与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4.2 速度比Γ、动电参数K对速度、温度的影响

4.3 焦耳热、黏性热耗散系数对温度的影响

4.4 传质系数ReSc、动电参数K和速度比Γ数对离子浓度的影响

4.5不同流动参数对局部熵的影响

4.6 不同流动参数对总熵的影响

4.7 传质系数ReSc、焦耳热和黏性热耗散系数对各热效应的影响

4.8 zeta电势、动电参数K对总熵ST及各热效应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通道内压力驱动流的传热过程及流动电势

5.1 控制方程

5.2 电流平衡的速度及其问题

5.3 电流密度平衡条件及其流动速度

5.4 动电参数K对速度的影响

5.5 电黏性系数γ*、动电参数K对温度θ、熵S的影响

5.6 电黏性系数γ*、动电参数K和Br数对Po数、Nu数的影响

5.7动电参数K、电黏性系数γ*对流动电势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微流控芯片广泛应用于样品传输、分析、检测以及微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具有尺寸小、成本低、响应快和精度高等特点。微流控芯片内流体驱动方式主要为电渗驱动、压力驱动及其混合驱动。本文对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各流动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考虑流体热物变性与焦耳热效应、黏性热耗散的影响,研究二维平板微通道内电渗流的传热特性,分析不同的流动参数对整个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情况下无需考虑流体的物变性,焦耳热系数进一步抑制物变性的影响。黏性热耗散是zeta电势和动电参数的减函数,焦耳热效应是zeta电势和动电参数的增函数。总体上,zeta电势越大,无量纲温度越高。
  使用熵增加原理来研究二维平板微通道内电渗?压力混合驱动流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流体内能增大过程中各热效应所占比重。结果表明反向混合驱动流内无量纲温度和熵低于正向混合驱动流的。微通道中心区域内流体的熵是最小的,壁面处的最大。无量纲离子浓度是动电参数 K的增函数。流动参数对各热效应的作用较大,影响熵增加过程中各热效应所作的贡献。
  考虑黏性热耗散以及流体电阻非均匀分布的影响,研究二维平板微通道内压力驱动流的传热过程,分析不同流动参数对传热过程及流动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平衡条件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电黏性效应。动电参数不影响黏性热耗散的强弱。动电参数K=10时电黏性效应最明显,流体总熵最小。流动速度、熵和流动电势均为电黏性系数的减函数。
  通过分析各流动参数对微流体传热过程的影响,使得焦耳热效应与黏性热耗散几乎不影响传热过程,使微流体达到最大的传热效率,对微流控芯片的开发及微电子元器件散热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