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6h】

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生死认知论

1.1孔子:重生哀死

1.1.1由生知死

1.1.2关注死亡

1.2苏格拉底:视死如归

1.2.1认识生死

1.2.2实践生死

小结

第2章道德超越论与灵魂不朽论

2.1孔子:道德超越论

2.1.1生死的道德价值

2.1.2死亡的超越

2.2苏格拉底:灵魂不朽论

2.2.1灵异的声音

2.2.2灵魂的不朽

小结

第3章死亡的群体意义与个体意义

3.1孔子:死亡的群体意义

3.2苏格拉底:死亡的个体意义

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展开▼

摘要

孔子和苏格拉底颇具特色的生死观在中西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在生死问题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非常关注死亡,勇于面对死亡;由于两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还是差异明显,所以他们的生死观也有不同之处。 第1章分析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生死的认知。“由生知死”是孔子参悟人生意义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明白生的价值,然后才能懂得死的意义,死是生的意义的延伸。孔子在面对生与死是采取重生哀死的态度。而苏格拉底则持“由死观生”的路线来认识生死,在面对死亡时,视死如归。 第2章分析了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超越的观点。孔子以“仁”为立足点,重视的是“礼”和“义”,强调的是道德,关注的是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苏格拉底则借助神灵的暗示,让自己终身在探索、在追求美德的生活,以追求德性的“好生活”,并劝导他人勿“自以为是”。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使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只有摆脱身体的灵魂才是纯粹的,灵魂的完善是最重要的,它超越了生活及生命。 第3章分析了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人生死观所体现的社会、伦理意义角度不同。孔子注重死亡的群体意义,即其着眼点主要是放在“他人”、群体和社会上。苏格拉底注重死亡的个体意义,即其着眼点主要放在个人的“荣辱”或尊严上。各自在理解人与神的关系上也是有差异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