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27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中锋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
【6h】

第27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中锋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选题依据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锋的研究

2.2 关于进攻能力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队及与赛队历届亚锦赛成绩比较分析

4.2 中国队及与赛队中锋身体形态指标对比分析

4.2.1 中锋年龄构成比较分析

4.2.2 中锋身高指标比较分析

4.2.3 中锋体重指标比较分析

4.2.4 中锋克托莱指数比较分析

4.3 中锋进攻能力构成分类

4.4 中国队及与赛队中锋进攻技术能力比较分析

4.4.1 得分能力分析

4.4.2 篮板球能力分析

4.4.3 身体对抗能力分析

4.4.4 助攻能力分析

4.5 中国队及与赛队中锋进攻战术能力比较分析

4.5.1 进攻移动区域比较分析

4.5.2 进攻战术配合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从1975年第8届男篮亚锦赛至今,中国队共参赛20次,15次夺冠。2011年第26届亚锦赛之前,中国男篮成绩一直处于1到3名之间(24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二队参赛除外),成绩波动较小,整体看中国男篮在亚洲依然处于“霸主”地位。中国队中锋在夺冠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2012年姚明退役后,中国队进入后姚明时代实力有所削弱,伴随着东亚强队传统优势不减和西亚球队的崛起,2013年第27届亚锦赛1/4决赛中中国队以78比96负于中华台北队无缘四强,造就了“马尼拉惨案”,我们在亚洲的竞争优势在逐渐丧失。中国队在比赛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本届亚锦赛之后,姚明的老队友王治郅也退出了国家队的舞台,中国男篮又失去了一位亚洲强力中锋,以中锋为主打的中国队又出现了新问题。 本文以第27届亚锦赛中国队中锋和与赛队中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队和与赛队中锋6场比赛的技战术统计指标比较分析,试图找出当下中国队中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旨在为中国队备战2015年第28届亚锦赛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如下: 1.西亚球队提高迅速,东亚球队成绩稳定,易建联处于最佳运动期,王治郅年龄较大,王哲林、李晓旭年龄较小,中国队中锋结构处于转型期。 2.身体形态指标方面,中国队中锋身高、体重较高,克托莱指数与伊朗队有差距,比赛中速度和力量对抗不足。 3.得分指标方面,中国队中锋得分能力较高,以2分球和罚球得分为主,场均得分波动较大,易建联对抗投篮能力强于王哲林、李晓旭。 4.篮板球、助攻方面,中国队中锋抢后场篮板球能力强于抢前场篮板球能力,前场篮板球与全队前场篮板球相关性较高。中国队中锋助攻数较少但与全队助攻数成较强正相关关系。 5.进攻战术方面,中国队中锋主要移动区域在限制区低位两侧、限制区高位和罚球线与三分线弧顶之间,限制区内移动较少。进攻时以掩护和策应运用较多,突分、传切运用较少。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1.注重身体形态比重协调,中国队中锋应把适当增加体重提高肌肉力量特别是上肢力量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方向。 2.王哲林、李晓旭应加强对抗投篮训练,利用较短时间弥补个体差异。 3.保持高2分球投篮和罚球次数,提高限制区投篮命中率。对抗投篮时根据各自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投篮方式。 4.加强对篮板球落点判断训练,提高连续弹跳能力和前场篮板球拼抢意识。 5.增加中锋限制区内的移动频率,扩大中锋攻击范围。 6.提高掩护和策应质量特别提高二次掩护的配合,强化传切和突分配合成功率,加强脚步移动练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