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16年上海网球大师赛安迪穆雷与对手技战术对比研究
【6h】

2016年上海网球大师赛安迪穆雷与对手技战术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言

1.1选题依据

1.2选题目的

1.3选题意义

1.4研究局限

1.5 相关名词解释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对网球技战术的研究

2.1.1 国内对发球技战术的研究

2.1.2 国内对接发球技战术的研究

2.1.3 国内对相持球技战术的研究

2.2 国外对网球技战术的研究

2.2.1 国外对发球技战术的研究

2.2.2 国外对接发球技战术的研究

2.2.3 国外对相持球技战术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穆雷及其对手比赛基本信息

4.2 穆雷及其对手发球技战术分析

4.3 穆雷及其对手接发球技战术分析

4.4 穆雷及其对手相持球球技战术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健康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球运动已不再是贵族专属,已经从“皇室运动”逐步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网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网球运动传到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大众网球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李婷、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女双冠军,2011年李娜在大满贯赛事中的强势表现更是推动了我国女子职业网球的发展,反观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在职业比赛中却表现平平,甚至没资格参加各大职业比赛,职业网球发展迅速,以四巨头为首的顶级运动员在脚步、力量和灵敏上都寻求完美,优秀运动员以底线强力击球为基础,以强力发球为支撑,以接发球抢攻为突破点。在现代竞技网球运动中发球技术是运动员赢得比赛最有利的保障,第一发球速度快、隐蔽性强,接发球技战术则是运动员在完成保发后最直接的突破点,在接发球局环节运动员们更加趋向于积极主动,在相持球阶段运动员击球节奏快,变线能力强,回球变化多端,这些技术往往令对手无法回击。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网球大师赛落户上海,是亚洲地区唯一的ATP1000系列赛事,属于室内硬地赛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著名网球运动员安迪穆雷在对阵不同对手时发球技战术、接发球技战术和相持球技战术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
  (1)上海网球大师赛是室内硬地赛事,场地表面光滑,落地球速较快,穆雷利用自身的身高优势和技战术水平在发球阶段表现出了强大的发球得分能力,平均一发球速打到196KM/H,第一发球平均得分率为82%,二发速度慢但是选择的角度大旋转强,显示出发球是穆雷重要的得分手段,在面对不同对手时穆雷在发球速度和线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战术变化。落点选择上一发主要集中在内角和外角的大角度发球,主动给对手施加压力,二发主要选择发向对手追身和反手位置,使对手不能直接进攻。
  (2)在接发球阶段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预判能力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在接一发时把球回稳化解被动局面,接二发时力求积极主动进攻给发球者施加压力,通过数据显示穆雷在接一发和二发时得分率都高于对手,这表明穆雷接发能力突出。在回球线路上穆雷主要选择中路和反手位置线路,有意识避开对手的正手位线路。
  (3)在相持球阶段穆雷在制胜分和非受迫性失误方面能够平衡把握,在相持阶段积极主动,战术组织得当,显示出穆雷在相持球阶段良好的稳定性和进攻能力,在线路上以压制对手反手位为主,在相持阶段善于调动对手在移动中击球,在相持中积极变化,说明穆雷在相持阶段战术意识强。
  (4)现代职业网球运动技术是以底线相持进攻为潮流,发球、接发球技术力求克敌制胜,在各技术环节上都要求有良好的进攻得分能力,各项技术必须协同发展。
  根据安迪穆雷的技战术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我国男子运动员在第一发球上平均速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发球环节上要针对不同的选手施加不同的发球技战术方法,组织专门的技战术训练,提高我国男子运动员在第一发球时的进攻和得分能力,在第二发球上我国男子运动员要加强旋转和落点的控制,在第二发球时使对手不能直接实施进攻,有效的化解在第二发球时面对的被动局面。
  (2)在接发球技术环节上要着重提高我国运动员在接发球时回球线路的有效组织,尤其是在面对对方的第一发球时要追求平稳回击,线路选择上以中路和反手位为主,在面对对方的第二发球时站位尽量靠前,主动迎击来球,争取给对手施加压力,线路选择弱势位或者选择当空。
  (3)在相持球阶段我国运动员要加强底线相持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在压力状况下回击高质量的相持球,重视相持能力和攻击突破能力的共同提高,训练中加强运动员在相持阶段的变线和主动进攻能力。
  (4)我国网球运动员在综合技战术体系中重视各项技术的共同提高,避免短板效应的发生,在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能力的训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