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的城镇化”视角下“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分析——以浙江省云和县为例
【6h】

“人的城镇化”视角下“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分析——以浙江省云和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2 “小县大城”

2.3 “人的城镇化”与“小县大城’’概述

3 云和县“小县大城”发展现状

3.1 云和县概况

3.3 云和县“小县大城”的主要做法

3.3.1 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演进

3.3.2 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3.3.3 以农民培训促进人口素质提升

3.3.4 保护与改善生态资源环境

3.4 “人的城镇化”视角下云和县个案研究

3.4.1 云和县“小县大城”发展情况的居民满意度分析

3.4.2 “小县大城”模式下“人的城镇化”居民认知度分析

3.4.3 云和县“人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3.5 云和县“小县大城”发展模式的启示

4 我国“小县大城’’发展模式中实现“人的城镇化”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4.1 观念意识陈旧,阻碍城乡居民素质提升

4.2 城镇化制度缺失,未能解决社会赋权问题

4.3 人的半城镇化,制约进城农民融入社会

4.4 社会凝聚力不够,降低城镇化质量水平

5 促进我国“小县大城”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对策

5.1 强化公众社会参与

5.2 由“量’’向“质”转变

5.3 健全社会关系网络

5.4 推动价值观念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小县大城”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一个特例样本,“人的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以“人的城镇化”视角开展“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分析,对于拓宽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和视野,解决我国山区小县城镇化发展的一系列短板问题,完善山区县域城镇化,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重塑“以人为本”理念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务价值。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与乡是客观存在的客体,城乡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与乡能否在空间上实现融合,城乡居民能否实现社会化融合,都将决定着“小县大城”能否朝着“人的城镇化”方向可持续发展,而“物”和“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元素,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镇化质量水平的高低。开展“人的城镇化”视角下“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分析,妥善处理好城与乡、物与人等方面关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
  目前,研究“人的城镇化”的文献不少,也有学者对“小县大城”展开研究,但将两者相互结合的研究甚少,因此,基于“人的城镇化”视角,开展“小县大城”发展模式研究大有裨益。本文以我国浙西南云和县为研究对象,紧密围绕“人的城镇化”视角下“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分析这一命题,将理论与实例、定量与定性、分类与汇总有机结合,总结和归纳当前云和县“小县大城”模式的做法、成效及存在的短板,从而得到经验启示。并以小见大,思考当前我国“小县大城”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求达到由表及里的效果。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
  本文内容包括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的城镇化”发展历程,通过文献检索及档案资料查询,归纳明晰界定“人的城镇化”、“小县大城”等相关概念,解读“非均衡发展理论”,为后文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我国浙西南山区小县云和县为例,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云和县“小县大城”所取得的成效,并系统梳理了具体做法,包括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演进、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护与改善生态资源环境、以农民培训促进人口素质提升等等。其次对城乡居民、职能部门等对象展开满意度、认知度、关注度等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话,进一步了解了云和县“小县大城”做法存在的不足。继而,从云和县的个案研究中得到相关启示。第四章,以小见大分析了我国“小县大城”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对思想观念、政策制度、社会因素等内容的分析,进而指出我国“小县大城”存在城乡居民素质不高、社会赋权问题未能解决、进城农民难以融入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较低等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其深层次原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观念意识陈旧、城镇化制度缺失、人的半城镇化、社会凝聚力不够等方面存在突破难点。第五章,针对我国“小县大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即通过强化公众社会参与、由“量”向“质”转变、健全社会关系网络、推动价值观念转变等四方面解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