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大经济圈碳排放绩效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外资转移的视角
【6h】

三大经济圈碳排放绩效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外资转移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1.2 选题意义(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Research method and framework)

2 文献综述

2.1碳排放绩效研究现状(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Research Status)

2.2 碳排放相关研究理论(Related of Carbon Emission Research Theory)

2.3 文献述评(Literature Review)

3 区域内部碳排放绩效的测度

3.1 区域内部碳排放绩效的定义(Definition on Regional Internal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3.2 DEA三阶段模型度量(Measure of the Three-Stage DEA Model)

3.3区域碳效率分析(Analysis on Regional Carbon Efficiency)

3.4本章小结(Summary)

4 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对比分析

4.1 影响体系构建(Effect System Construction)

4.2 经济圈影响要素分析(Analysis on Effect Factors of Economic Circle)

4.3影响要素分析(Analysis on National Effect Factors)

4.4全国空间模型分析(Analysis on Spatial model)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Conclusions)

5.2政策建议(Policy Proposals)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碳绩效的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变得格外重要,在前人对外资和区域碳效率的研究基础上首次分解定义外资转移,认为外资是原有基础与受经济增长吸引的增加量、受环境管制流失的转移量和非理性因素的加和,在统计体系中分为投资性和消费性两类。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将外资转移因素剔除得到三大经济圈的内部碳排放效率,发现内部碳效率呈现经济圈聚集的现象,外资转移对长三角地区的冲击最大,对环渤海区域的冲击最小;但结合内部碳效率和实际区域碳效率综合分析后发现环渤海地区的碳效率虽然有改善趋势,但增长量远小于其他地区,环渤海重工业区的碳环境将会一直处于三大经济圈的尾端。再将实际区域碳效率和内部碳效率结合面板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双固定模型)进行影响要素的分析,补充样本以便进行空间分析,在地理距离矩阵和地理邻接矩阵的设置下分别进行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构建,全方位的测度碳效率的影响要素和空间溢出效应。
  通过模型发现:碳效率在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外资不但对本区域的碳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也有着正向的空间溢出。经济和技术会提高区域的碳效率,但在产业结构调节过程中挤出效应越发显著,低端高碳排企业逐步被排挤到经济欠发达的周边地区,拉低周边区域的碳效率。城镇化率和禀赋结构有利于内部碳效率提高,却不利于实际碳效率的进步;在于城镇化和禀赋结构的改善驱使转移的外资流入碳排放率更低的企业,验证了外资转移的不可抗性和高污染性。空间上存在显著的伴随着碳转移的外资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外资的转移是为了追逐更低的碳管制,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碳效率逐渐分层的现象。最后得出政策建议:教育理念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城镇化与产业转型要同轨进行,加强对外国技术的引进再吸收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