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
【6h】

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 绪论

1.1.1 新农村建设与乡土文化流失

1.1.2 村落保护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文化空间相关研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研究技术路线

2 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分析

2.1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分析

2.1.1 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特征与分类

2.1.2 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特征与分类

2.2.1 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特征与分类

2.2.2 非典型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特征与分类

2.3非典型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对比分析

2.3.1非典型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的差异

2.3.2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面临的挑战

2.4本章小结

3 徐州地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调查与研究

3.1.1 区位与行政区划

3.1.2 人口及城镇建设发展

3.1.3 交通条件

3.1.4 自然环境及资源

3.1.5产业发展

3.1.6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对象

3.2.3 调研形式

3.2.4 调研内容

3.3样本村庄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营造调查

3.3.1 地域文化重塑型——铜山区汉王镇紫村

3.3.2 土地集约规划型——沛县沛城镇任庄村

3.3.3 特色产业发展型——丰县大沙河镇岳庄村

3.3.4 乡土风貌原真型——铜山区张集镇吴邵村

3.3.5 多元综合发展型——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

3.4徐州地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分析及总结

3.4.1 人居环境风貌

3.4.2 乡土人文活动

3.4.3 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

3.5 本章小结

4 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

4.1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原则

4.1.1 综合整体性原则

4.1.2 因地制宜性原则

4.1.3 活态延续性原则

4.1.4 村民主体性原则

4.2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要素构成

4.2.1 内部物质性基础要素

4.2.2 内部非物质性支撑要素

4.2.3 外部非物质性调控要素

4.3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基础要素营造策略

4.3.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村庄空间形态

4.3.2 健全美化道路体系,增强街巷文化属性

4.3.3 提升建筑整体风貌,优化组织院落布局

4.3.4 增加村庄空间节点,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4.4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支撑要素营造策略

4.4.1 提供多种展示场所,提取运用文化符号

4.4.2 提升民俗活动频率,建立分级保护制度

4.4.3 支持场所自主设置,强化文化体验功能

4.4.4整治优化人居环境,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4.5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调控要素营造策略

4.5.1 建立村民文化认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4.5.2 强化政策引导保障,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4.5.3 按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4.6 本章小结

5 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应用——以柳泉镇北村为例

5.1柳泉镇北村概况

5.2柳泉镇北村的历史价值再认识

5.2.1 “可见”的乡土文化要素

5.2.2 “可忆”的乡土文化要素

5.2.3 “可营”的乡土文化要素

5.2.4 村民认知及意愿

5.3 柳泉镇北村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应用

5.3.1 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基础要素的营造

5.3.2 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支撑要素的营造

5.3.3 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调控要素的营造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原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乡土文化正面临着新农村建设与外来文化侵入的双重威胁。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非典型传统村落,因缺乏先天乡土资源与后天政策、资金的保障,导致其乡土文化的断层与没落。因此,本文通过营造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方式,对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进行功能再生与活态保护,使其既满足村落日常需求,又能成为适应当代发展、满足乡村振兴的要素。 本文在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非典型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的差异性对比研究,梳理建立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的理论体系,提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基础要素的三种自然形式与支撑要素的六类文化形态。接着以徐州地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为例,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对其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内部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外部调控要素进行现状分析,探讨徐州地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特征及问题。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从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内部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外部调控要素三方面,提出普遍适用于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最后,以徐州市铜山区北村为例,浅析其“可见”、“可忆”、“可营”的乡土文化要素,对其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调控要素分别进行营造规划,以验证本文所探讨的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