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6h】

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研究思路

1.2.2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方法

1.3.2技术路线

1.4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4.1研究区域范围

1.4.2数据来源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辨析

2.2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淮海城市群主要城市比较分析

3.1研究方法

3.1.1中心性指数法

3.1.2熵值法

3.2淮海城市群主要城市中心性分析

3.2.1中心性概念

3.2.2中心性分析

3.3淮海城市群主要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3.3.1城市综合实力概念

3.3.2综合实力分析

3.4本章小节

4.基于要素流的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4.1研究方法

4.1.1 经济联系模型

4.1.2 交通联系模型

4.1.3 信息联系模型

4.1.3 断裂点模型

4.1.4 数据标准化

4.2 淮海城市群要素流强度分析

4.2.1 经济流强度分析

4.2.2 交通流强度分析

4.2.3 信息流强度分析

4.3淮海城市群要素流主要方向分析

4.3.1 经济流主要方向分析

4.3.2 交通流主要方向分析

4.4.3 信息流主要方向分析

4.4 淮海城市群要素流影响范围分析

4.4.1 经济流影响范围分析

4.4.2 交通流影响范围分析

4.4.3 信息流影响范围分析

4.4.4 要素流影响范围特征

4.5基于要素流的空间结构重构

4.6本章小结

5.基于社会网络的的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5.1研究方法

5.1.1 修正引力模型

5.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5.2 淮海城市群空间网络性分析

5.2.1 空间一体化程度—整体网络密度

5.2.2 空间集聚与辐射能力—网络中心度

5.2.3 空间结构—核心边缘

5.2.4 空间格局—凝聚子群

5.3本章小节

6.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6.1淮海城市群现状空间结构

6.2 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障碍

6.2.1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6.2.2城市群内部联系不够紧密,区域差异较大

6.2.3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6.2.4市场行政分割强劲,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6.3 淮海城市群空间优化对策

6.3.1壮大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

6.3.2合理定位其他中心城市,促进淮海城市群健康发展

6.3.3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城市群内外联系

6.3.4“点-线-面”结合,全面融合互动开发

6.3.5创新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城市群发展活力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7.2创新之处

7.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淮海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相关理论出发,以9个地级市市区及其所辖42个县域为研究单元,从城市群的“载体”、“骨架”、“形态”三个方面,即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思路,以2007、2010、2013和2016年为时间截面探讨淮海城市群近十年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使用中心性指数法、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法测度了淮海城市群城市中心性和城市综合实力;采用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断裂点模型等方法测度了淮海城市群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强度、方向及其影响范围,并综合三种要素对淮海城市群现有空间格局进行了重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从不同方面总结了淮海城市群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从“点”的维度来看,徐州的中心性指数和综合实力得分领跑整个城市群,是淮海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市群内各城市排名呈现“两端较稳定,中间位序略有变动”的特征。区域的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规模实力、经济增长实力和生态健康实力三方面,“鲁南>苏北>豫东>皖北”。“点”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层级结构由“3+1+3+2”(2007-2013),演化为“1+2+4+2”(2013-2016),空间不平衡性加剧,“核心-边缘”结构日益显著。 (2)从“线”的维度来看,各种要素在淮海城市群内流动日益加速,联系日益紧密,邻近组团相互联系密切。经济联系结构由以徐州为主的单中心联系结构向复杂的多中心联系结构进行转变;交通联系结构则由简单的“一”字型结构逐渐演变为“?”字型的空间结构;而与此同时,信息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化较为复杂,主要联系骨架逐步呈现出“一轴+两三角”的形态。徐州各种要素联系总量均为区域之首,因此大多数城市把徐州作为首要联系城市。要素流的联系方向具有明显的中心城市、邻近城市以及交通指向性,个别年份还出现跨区域指向性的特点。在综合要素流的作用下,淮海城市群被重构为3大组团:以徐州为中心的“徐州组团”,以临沂为中心的“临沂组团”以及以淮北为中心的“淮北组团”。 (3)从“面”的维度来看,淮海城市群各县市经济互动日趋频繁,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加且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核心边缘”结构层级明显,空间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除商丘之外,其余县市均逐渐打破行政壁垒,地域邻近县市相互抱团发展,淮海城市群内部基本形成四大子群,各子群内部交流密切且子群间合作逐渐走向成熟。 (4)根据以上“点—线—面”3个维度的空间分析,可以总结出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联系强度差异显著、整体发育水平较低及市场行政壁垒四个主要问题,并从强化中心城市实力、合理定位次要中心城市、加强区域内外联系、完善区域空间结构、促进一体化发展以及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对策。

著录项

  • 作者

    孙乾翔;

  •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授予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学科 城乡规划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朱文龙;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