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五方”观念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方位意识的影响
【6h】

论“五方”观念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方位意识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1 山水画中方位意识的历史源流

1.1 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种族、环境、时代的辩证关系

1.2 传统宇宙观中空间意识的方位性

1.2.1 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

1.2.2 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的方位意识——“五方”观念的起源

2 方位意识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2.1 方位意识对传统山水画创作模式的影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创作模式

2.2 地理制图方法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

2.3 园林布局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

2.4 传统画家对地理差异的认知

3 方位意识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

3.1 山水画景物构成的位置经营

3.1.1 山石

3.1.2 河流

3.1.3 林木

3.1.4 房屋建筑

3.2 随类赋彩的方位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山水画作为一种表达中国传统宇宙自然观与社会文化观念的载体,蕴含了中国人认知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理念。重新审视并发掘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样式,不仅有益于山水画的创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与深度的宏观把握。画家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背景下,深受阴阳五行宇宙一体化理论的影响,结合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空间方位意识。画家在创作山水画中运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及生活经验规律的总结,使山水画的景物方位构成有迹可循,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观。
   本文第一章从山水画中方位意识的历史源流出发,通过对中国所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的对比分析,阐述原始先民最初形成的择居理念,并由此体现古人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方位意识的关键作用。“五方”的观念产生于阴阳五行学说,时间与方位的配列形成了早期的空间观念。传统画家致力于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无限的山水之境,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无数的自然之美在空间观念的指导下凝结为山水意境。第二章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创作模式出发,分析方位意识对传统山水画创作的影响。以地理制图学和园林方位布局为基础,阐述二者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进而分析画家对不同地理环境差异的认知。第三章从“六法”中“经营位置”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典型山水画例的分析,详述山石、林木、河流、房屋建筑等景物构成在画面中的方位朝向。每一景物构成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画家正是在实际的观察与生活中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即空间方位意识。最后,将色彩与方位相结合,解析画面中景物设色与方位朝向的类比关系。
   本文以空间方位意识为中心,揭示了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潜在的思维模式对景物方位朝向的影响。山水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力量,一种精神表征,是一种与传统文化共存的艺术方式。对“五方”观念在山水画中方位意识的研究,既是对山水画的另一种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位观念的价值确定,其意义深远。

著录项

  • 作者

    王小柠;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 授予单位 扬州大学;
  • 学科 美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亚璋;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12.26;
  • 关键词

    山水画; 方位意识; 景物构成; 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