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任鸿隽生平研究
【6h】

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任鸿隽生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资料、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的任鸿隽(1886-1912)

第一节 早年的求学经历

一、受熏于传统文化

二、沐浴新式教育的曙光

三、负笈东瀛、中西兼修

第二节 在革命的洪流中

一、为革命学制炸药

二、进行革命宣传

三、赞襄政务

第二章 留美时期的任鸿隽(1913—1927)

第一节 主笔《留美学生季报》

第二节 创办《科学》月刊和中国科学社

一、创办《科学》月刊

二、成立中国科学社

第三节 任鸿隽与白话文运动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任鸿隽(1918—1927)

第一节 试办实业

一、考察国情

二、筹建四川钢铁厂

第二节 投身教育界

一、从北大教授到教育部官员

二、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

三、出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

第三节 推进中国科学社的发展

一、建立社所、确立根基

二、募集经费、共谋发展

三、举办年会、扩大影响

四、创办生物研究所以为科学研究之示范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任鸿隽(上)(1928-1937)

第一节 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工作

一、协助制定中基会用款原则

二、稳步推进中基会举办之事业

第二节 任鸿隽与《独立评论》

一、《独立评论》的创刊

二、“独立评论派”的核心人物

第三节 任鸿隽与国立四川大学

一、国立四川大学概况

二、任鸿隽出任川大校长背景及各界反应

三、任鸿隽对川大的改造

四、《川行琐记》事件与任鸿隽的辞职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任鸿隽(下)(1937—1949)

第一节 领导中基会渡过难关

一、抗战时期

二、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节 任鸿隽与中央研究院

一、出任中研院总干事

二、新院长选举“风波”

第三节 任鸿隽与战火中的中国科学社

一、战前中国科学社的发展概况

二、在大后方的“挣扎”

三、战后的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 任鸿隽的晚年岁月(1949—1961)

第一节 政权更替时的抉择

一、由香港到北京

二、投入新政权的怀抱

第二节 在“统一”与“独立”间挣扎

一、新政权科学社团政策对中国科学社的冲击

二、《科学》的停刊与复刊

三、中国科学社的结束

第七章 任鸿隽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第一节 任鸿隽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发端

二、任鸿隽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第二节 任鸿隽科学救国论的思想体系

一、追问“科学”为何物

二、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

三、科学的推进依赖科学研究

第三节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实践及评价

一、对近代科学事业进行“拓荒”

二、对任鸿隽科学事业的历史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任鸿隽在民国年间的中国教育界、科学界是一位有着重大影响力和贡献的人物。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又是留美归国的新派学人。他是民国年间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学术社团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社长(后改称理事长)一职。因管理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的需要,1924年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中基会因其稳定而较丰厚的资金、中美董事共管、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运作模式,能够大力资助学校、图书馆、研究所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开展。任鸿隽长期担任中基会干事长(为1949年前担任中基会干事长时间最长的人)、董事会董事,参与决策和具体执行中基会的事务。他带领下的中基会为民国年间的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他还在抗日战争期间,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该院总干事,带领这个当时的国家最高学术机关度过了内迁的艰难时期。同时他亦是颇受高层青睐的教育管理者,曾先后被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任命为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和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特别是在川大任期内,以“国立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对川大进行改革,奠定了川大发展的良好基础。
  任鸿隽的一生与“科学”紧紧相连。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硕士,学成归国后首先被聘为北京大学的化学教授,但其抱负并不在三尺讲台。他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亦于1928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未就任),但仕途不是他的追求目标,他的志向是做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人。自从在美国留学时感受到了因科学的发达而强大的西方世界,就立志要把“科学”传播到中国去,通过在《留美学生季报》和《科学》杂志上呼吁“科学救国”,最终促成了发萌于鸦片战争时期的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自此,任鸿隽致力于通过相关机构向大众进行科学启蒙;同时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为科学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和良好氛围。总之,他希望从科学普及与学术研究两个层面全面推进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一手创建并相伴始终的中国科学社和其长期任职的中基会正是其实现上述理想的主要依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推手”,在解放后因为种种原因,其入其事竟然渐渐蒙上了历史的灰尘,不为人所重视。近来,人们开始通过研究民国年间的学术社团、相关文化机构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里的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科学体制的建立等问题,对中国科学社、中基会的研究已有相关专著出现。在这些研究中,任鸿隽的身影时隐时现,他是一个绕不开的中心人物。如果能对任鸿隽的生平进行梳理和研究,将会增加人们对民国科学社团、学术研究推进体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然而,就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是欠缺的。任鸿隽一生的经历丰富,所处的时代变迁亦巨。他既是清末秀才,又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他既是辛亥革命元老,又是科学救国运动的领军人物。时代的变迁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亦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的道路选择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先进分子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对任鸿隽的一生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其个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当然是本文的首要意义),亦由此探见清末民初的留学生群体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推进之功,也有助于我们对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的人和事的专题研究,如辛亥革命史、中国留学史、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近代中国科学社团发展史、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推进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历史、民国年间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胡适研究、蔡元培研究等专题。
  本文将主要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兼及社会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时间为经,以任鸿隽与相关机构的关系为纬,着重考察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任鸿隽与中基会、任鸿隽与国立四川大学、任鸿隽与《独立评论》社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机构发展的贡献,最终落脚于任鸿隽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
  本文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以任鸿隽的国内求学经历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先后在传统的书院就学,然后转入新式的重庆中学堂、上海中国公学的经历,重点解读其走上革命道路的内、外促进因素。其次研究了辛亥革命洪流中的任鸿隽,主要对任鸿隽留学日本时期参加同盟会、民国元年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的经历进行介绍,分析在孙中山辞职后任鸿隽留学美国的动机。
  第二章以任鸿隽留学美国期间的经历为考察对象,着重介绍任鸿隽对《留美学生季报》的改版、创办《科学》杂志及中国科学社、任鸿隽与白话文运动等情况,这一阶段是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的奠定时期。
  第三章介绍北洋政府时期的任鸿隽。这一时期是任鸿隽一生事业的起步阶段,他所领导的中国科学社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发展形势良好,有了固定的社所,建立了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等机构,说明任鸿隽如何利用中国科学社推进科学启蒙和科学研究事业。因为中国科学社的事业,其个人也因此得到国内政界、学术界的认可,有了从政经历,他在国立东南大学任职副校长的经历是本章考察的重点之一。此时期他开始到中基会工作,帮助该会干事长制定了该会基本的规章制度,奠定了中基会事业的基础。
  第四章以1928-1937年间的任鸿隽的经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任鸿隽如何利用中基会所掌握的资金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事业进行资助,从而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亦重点研究了任鸿隽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后对该校的改革,他所确立的“国立化”和“现代化”的川大新目标基本把川大由一个地区性大学带上了国立大学的新轨道。
  第五章主要研究1937年到1949年间的任鸿隽。这一阶段,任鸿隽所有事业的背景是战乱,本章亦主要研究任鸿隽在此乱世如何艰难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包括带领内迁的中央研究院重新步入工作的正轨。此阶段的中基会先后面临着国民政府因经济困难而停付庚款和1943年中美新约的签订所带来的生存危机,重新出任总干事的任鸿隽如何勉力维持,带领中基会渡过危机,并为抗战中的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亦考察了任鸿隽为中国科学社的生存所做的努力。
  第六章首先分析了在政权更替的关键时刻,任鸿隽去、留的选择,并分析其放弃赴美、留在大陆的原因。其次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对科学团体的“统一”的政策,任鸿隽为保留中国科学社的各项事业所做的挣扎与努力,最终把各项事业上交国家的历程。
  第七章论述了任鸿隽对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的体系,并对其科学救国事业进行了评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