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观察
【6h】

高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治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高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血栓素浓度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对高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一评价。 方法:选择稳定状态的一月内未接受过抗血小板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53例,男性43例,女性10例,年龄72.90岁,平均78.1±4.1岁。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27例,阿司匹林治疗组26例,分别服用氯吡格雷75mg·d<'-1>,14天和阿司匹林100mg·d<'-1>,14天。治疗前后测定其血常规、血生化、血小板聚集率(ADP、花生四烯酸两种诱导剂)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21人(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42-63岁,平均52.1±7.2岁)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小板聚集率(ADP,花生四烯酸两种诱导剂)和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种药物之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抑制率用百分位数法描述。P<0.05为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1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两治疗组条件齐同,具有可比性。治疗中氯吡格雷组有1例因皮疹退出;两组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生化指标除阿司匹林组的血小板计数略有减少外,其余各组指标变化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前两治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均高于健康组,TXB<,2>浓度与对照组相似;经抗血小板治疗后,三种指标接近或低于健康组。两种药物都能显著减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血栓素浓度,氯吡格雷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抑制明显,阿司匹林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和TXB<,2>浓度抑制明显。 结论:对高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短期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安全性良好;2.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也需要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确切;4.不同的标准对评价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果产生不同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