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6h】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言

第一章风险社会中的金融风险与危机

一、何谓风险与风险社会

二、金融风险——风险社会中的一种特殊风险

三、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历史考察

3.1从历史上看通货膨胀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金融危机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不同解答

一、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信用理论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理论解释

2.1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理论

2.2西方经济学家的金融危机理论

三、中国某些学者关于金融风险危机理论

四、金融风险与危机理论中的历史观问题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金融风险与危机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及马克思研究货币金融问题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的金融风险与危机理论

三、腐败——酿成金融风险与危机祸根

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霸权——现代金融风险与危机爆发的助推剂

五、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以及保持金融稳定何以可能

六、资本的历史终结——消除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唯一途径

第四章 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历史与现实

一、关于中国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历史透视

二、现代中国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实证分析

三、应对风险挑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难题

四、金融安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的核心

第五章解决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实践之思

一、关于中国探索解决金融安全问题实践路径回顾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金融发展

三、深化改革开放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四、加强金融监管与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五、深化金融反腐败与维护金融安全

六、中国“和平崛起”与维护金融安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对风险及风险社会概念的揭示,并对风险社会中的金融风险与危机问题的历史考察,指出金融风险是风险社会中的一种特殊风险,其形成决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矛盾运动引起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结果。 关于金融风险与危机等金融安全问题的形成,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某些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西方学者企图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坚持一种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最终它无法使西方国家克服自身内部存在的固有矛盾,因而也无法克服金融安全问题困境。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社会物质生活为出发点,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去研究货币金融问题。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给人们揭示金融风险与危机提供了新的哲学视角。在马克思看来,金融风险与危机是人们从事客观经济物质活动的产物,是在人们相互历史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是资本全球扩展的结果。现代金融风险充分体现了人对货币及其金融衍生工具的破坏力量的扩张与反扩张的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体现了人与人主体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历史现实,透过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表面现象,通过它的发生现实条件的深刻分析,从而揭示了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金融领域的腐败盛行,正日益恶化金融环境,以至酿成金融风险与危机,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危害社会稳定的祸根。金融自由化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成为现代金融风险与危机爆发的助推剂。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行金融霸权,企图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金融统治。金融霸权的形成是一个伴随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金融霸权的世界性扩张,直接强化了金融自由化的趋势。 在商品市场经济社会里,金融风险问题是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的高度垄断性,在促进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金融投机和欺诈等金融安全问题。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就不会改变,资本也就不会走到历史的终结点。那么,金融安全问题就始终存在。只有实现资本的自身历史变革,金融安全问题才能得以彻底消除。 透视中国金融史,人们不难发现金融风险其实早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就已经存在了。当今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特别是私营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仍然发挥重要作用,金融风险与危机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发展的重要枢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金融安全理论,对中国解决金融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强调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同时又指出人必然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自觉的控制。人们对金融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实践途径来解决的。那么,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今天,作为正进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中国金融实践,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金融安全实践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