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征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散打运动员为个案研究
【6h】

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征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散打运动员为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序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的现状

1.3.2国外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的现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问卷调查法

2.2.3行为观察法

2.2.4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国内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的研究

3.1.2国外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的研究

3.1.3本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操作定义

3.2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结果与分析

3.2.1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总体状况

3.2.2不同性别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分析

3.2.3不同年龄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比较分析

3.2.4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比较分析

3.2.5不同文化程度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的比较分析

3.3散打运动员心理耗竭的结果与分析

3.3.1散打运动员心理耗竭的总体状况

3.3.2不同性别散打运动员心理耗竭的比较分析

3.3.3不同年龄散打运动员心理耗竭程度的比较分析

3.3.4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心理耗竭程度的比较分析

3.3.5不同文化程度散打运动员心理耗竭程度的比较分析

3.4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行为结果与分析

3.4.1散打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行为相关分析

3.4.2问卷与现场观察结果

4结论

5参考文献

6附件

7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致谢

展开▼

摘要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体育科学研究者和教练员的关注焦点。运动性心理疲劳虽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和教练员的重视,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其依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作为重竞技项目的参与者,散打运动员与非重竞技项目运动员相比,面临着更高强度的对抗、更激烈的竞争,也就更易在比赛中产生受伤。因此,散打运动员要比非重竞技项目运动员更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方式,采用Raedeke与Smith编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和晏宁(2003)编制的《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对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37名散打运动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散打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散打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情绪耗竭、对运动负评价等纬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对情绪、体力耗竭影响较大。(2)男子散打运动员情绪/体力耗竭的程度大于女子。不同散打运动员之间在情绪应激、自我效能、心理耗竭上的个体差异较大。(3)散打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越高,成就感就越高。(4)成年组运动员情绪应激水平、心理耗竭程度小于未成年组,而自我效能高于未成年组。(5)散打运动员的学历层次越高,成就感就越高,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越高,情绪应激水平就越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