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监督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6h】

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监督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中国产品质量标志门类芜杂

二、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管理不统一

三、中国产品质量标志标准不一致

四、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盗用冒用现象严重

五、中国产品质量标志缺乏权威部门进行统一监管

第二节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

一、质量定义

二、质量标志定义

第四节质量标志的分类

一、狭义质量标志分类

二、广义质量标志分类

第五节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六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质量标志监督管理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管制理论

第二节质量标志监督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质量标志体系现状描述

第一节狭义质量标志现状

一、具有强制性、受政府部门强力监管的行政许可与强制认证

二、具有自愿性、受政府部门大力促进的自愿认证和政府评优

第二节广义质量标志现状

一、一档追求“眼球效应”的节目——媒体评选

二、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赛事指定

三、一段纠缠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NGO称号

第四章对中国质量标志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中国质量标志问题归纳

一、对于质量标志的含义有待进一步明确公示

二、产品质量标志门类过多,类别混杂,给监管造成一定困难

三、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与违法现象

四、质量标志表述不甚清晰,给消费者认知造成困难

五、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各立山头,各自为政

第二节中国质量标志监管问题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造成统一监管的难以实施

二、注重过程管理监督,忽视规范的及时制定与改进

三、政府质量监督的执法性质体现不明显

四、质量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不相适应

第五章加强质量标志监管的政府作用

第一节政府在质量标志监管中的职能与作用界定

第二节产品质量标志监督管理改进方向初探

一、建立统一有效的产品质量标志监管体系

二、建立统一各类产品质量标志的标准与申办流程

三、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四、建立统一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对生产企业实施全程把控与监管

五、建立健全消费者沟通渠道,保证质量标志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六、政府工作必须在下列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拥有更多或是更高规格的质量标志的商品总是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商家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产品能印上更多或是更高规格的质量标志。然而,现在社会上能见到的质量标志越来越多,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各类质量标志泛滥成灾,真假莫辨,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困惑。归根究底,这是中国社会诚信缺失造成的。产品质量标志管理工作应该是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标志所具有的直观性决定了其与消费者具有非常高的结合紧密度。目前,中国的质量标志管理工作虽已初步迈上轨道,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分散、标准不一、标志体系芜杂的种种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多处明确“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但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对“质量标志”的定义,使得政府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操作中经常遇到困难。“质量标志”应定义为由某个官方或非官方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了认定、认证、评比、评选、推荐、许可证、权威排行、赛事指定等活动后,授权给企业,允许该企业在相应产品或服务的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宣传及互联网等媒介中使用的,用以表明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达到相应水平的信誉证明标志。质量标志由图形和文字组成,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质量标志分为两大类七种,并对它们的法律效力、申请要求、办理程序做出了描述和比较,对它们的市场效应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将就“质量标志”进行监督管理的可能进行探讨,以解决质量标志管理的操作性问题。文章就建立统一产品质量标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提出以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树立统一管理标准、规范认证认可流程、培育成熟管理氛围等为基本手段,将产品质量标志管理工作纳入到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体系中来,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以合乎当前与长期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与国际接轨为长远目标,从而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