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6h】

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1.尝试建立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尸骨模型,以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的旋转移位进行初步量化。2.随访评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存在旋转移位的病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通过儿童上肢标本建立存在不同旋转方式及程度的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拍摄标准的正侧位X线照片,建立影像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半定量地归类临床资料。回顾总结我院2006年8月~2008年9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得资料完整者139例,其中男75例,女64例,平均年龄6.8岁(18月~13岁),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12月~38月)。通过类比模型与术后X线片表现,按旋转程度的不同将随访病例分为A组(无旋转移位)69例,B组(轻度旋转移位)34例,C组(中度旋转移位)22例,D组(重度旋转移位)14例,4组病例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和受累肢体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结果评价采用Flynn标准。
   结果:建立一个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尸骨模型。根据模型表现,将旋转小于30°视为轻度,30°至45°视为中度,大于45°视为重度。根据该模型随访的139名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Volkmann挛缩、骨化性肌炎及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按Flyrm标准,A组优良率91.3%,B组优良率88.2%,C组优良率59.1%,D组优良率28.6%;A组肘内翻发生率1.4%,B组肘内翻发生率2.9%,C组肘内翻发生率13.6%,D组肘内翻发生率42.9%。在优良率和肘内翻发生率的比较上,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肘关节屈伸受限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根据建立的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可比较容易地判断复位后是否存在旋转及其程度,以指导复位。根据模型比对,存在轻度旋转并不增加髁上骨折复位后肘内翻的几率,对肘关节功能没有影响;存在中重度旋转移位会适当增加肘内翻的几率,但对肘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因此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时,要力求减少旋转,轻度的旋转移位是可以接受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