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侠小说中“义”观念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
【6h】

武侠小说中“义”观念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

代理获取

摘要

武侠小说诞生至今,学界对武侠小说有了很多的研究,特别是对“侠”的研究,而对“义”的关注不足。侠义是一个整体,“侠”是“义”的外在表现,“义”是侠内在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不能只关注“侠”在武侠小说中的表现,也应关注武侠小说中的“义”,本文所谓“义”是指在武侠小说中支撑侠行为的内在特质。在传统社会,特别是动乱的年代,合法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人们对正义的需求从没有停止过,社会需要有一个渠道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侠客由此产生。传统侠的行为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如:“有仇不报非君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这些表象的背后强有力支撑就是传统的“义”;清末时期,社会出现动乱,外国侵略者不断的侵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给清政府巨大的打击,清政府在这种打击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受到侵略的过程中,清政府一味的妥协退让,随意的出卖国家利益,这慢慢的激起了人们的不满意识,表现为反满,也就是反对清朝的统治;进入到民初,帝国主义开始在全世界瓜分殖民地,中国也没能逃脱厄运,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忘种的危险,这种状况下,中国人民一开始就拿起反抗的武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的思潮。从上面的时间段我们可以看出,支撑侠行为的“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的特色。本文主要对“义”观念进行一个梳理,并揭示其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本文拟分为三章,对此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传统武侠“义”的观念;第二章论述清末武侠“义”观念的变迁,第三章论述民初“义”观念的变迁,每一章结合文本细读,依据时间的顺序进行论述,并分析“义”观念在三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