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研究
【6h】

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1.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分析框架

2.土地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土地财政的概念界定

2.1.1 土地财政综述

2.1.2 土地出让金

2.1.3 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收收入

2.1.4 与土地间接相关的税收收入

2.1.5 土地抵押收入

2.2 土地财政的成因分析

2.2.1 财税体制

2.2.2 住房制度

2.2.3 土地制度

2.2.4 政绩考评机制

2.3 本章小结

3.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

3.1 现行土地财政模式

3.2 土地财政三个子环节

3.2.1 土地征收

3.2.2 抵押融资

3.2.3 土地出让

3.3 土地财政的“精妙”之处

3.3.1 差价空间

3.3.2 融资方式

3.3.3 联动机制

3.4 本章小结

4.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广义土地财政规模测算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1.2 各地区土地财政规模测算

4.1.3 各地区土地财政规模分析

4.2 土地供应出让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4.2.1 研究思路

4.2.2 模型设定

4.2.3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4.2.4 面板数据计量分析

4.2.5 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4.3 本章小结

5.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问题探析

5.1 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失地问题”

5.1.1 耕地减少

5.1.2 粮食危机

5.1.3 失地农民

5.2 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失信问题”

5.2.1“失信问题”的核心解读

5.2.2 土地违法案件激增

5.2.3 损害政府公信力

5.2.4 银行为主坏账问题

5.3 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失势问题”

5.3.1“失势问题”的核心解读

5.3.2 政府间代际不公现象

5.3.3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5.4 本章小结

6.主要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土地财政转型体系建立

6.2.2 财税体制改革

6.2.3 住房制度改革

6.2.4 土地制度改革

6.2.5 政绩考评机制改革

7.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1994年,我国财政史上进行了一场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财税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其核心在于确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收的划分方法,从而强化了中央的财政集权。但地方政府却日陷事权和财权、财力失衡的境地。于是,住房制度改革提供契机、土地制度作为制度保障,政绩考评机制形成重要激励,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利用土地资源获取财政收入的新途径:并最终发展成为现行相对固定的土地财政模式。土地财政对于充实地方财力、加快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毋庸置疑。然而,其危机四伏、风险巨大、问题多多,对此我们也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据此,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概念、成因、模式、规模、影响以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就其转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本文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紧接着深入探讨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成因,包括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住房制度提供契机、土地制度作为保障以及政绩考评机制形成激励。在理论铺垫的基础之上,本文对我国土地财政模式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是定性分析。对现行土地财政模式形成清晰认识,对其三大“精妙”之处进行总结。二是定量分析。一方面采用统计方法,对我国2004-2008年(注:现有2010年最新年鉴,但其中缺少2009年土地抵押收入的相关指标数据,因此规模测算截止到2008年)广义土地财政进行规模测算、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另一方面采用计量方法,借助含土地要素的生产函数模型,对地方土地供应出让收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对现状充分认知的前提下,思考总结出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三大问题——“失地问题”、“失信问题”和“失势问题”。最终,本文在对上述分析研究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成因、现状和问题,给出相关政策建议,试图探索出我国土地财政的转型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