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工颈椎间盘与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疗效分析
【6h】

人工颈椎间盘与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第一部分,颈椎非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颈椎非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选择颈椎病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2008年01月-2011年12月我科共进行颈椎非融合固定术31例(34个椎间盘),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13例;脊髓型颈椎病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3例。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两个方面评定手术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平扫+冠矢状重建、MRI检查以了解颈椎椎体各节段稳定性以及退变情况并排除颈椎椎体严重退变、椎间失稳及严重骨质疏松;观察假体位置、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有无异位骨化,手术节段活动范围变化;应用VAS评分、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分别对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的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做出评估。
   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月(6月-48月),患者术前颈部VAS评分平均5.4分,术后为0.6分,平均改善4.8分;术前上肢VAS评分平均6.1分,术后为0.9分,平均改善5.2分;JOA评分由术前9.86±1.57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5.57±5.69分(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按JOA改善率评级,疗效优的患者18例,9例患者良,优良率达到了87.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4.8±1.1mm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7.6±1.7mm(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2.8±0.7mm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4.1±0.8mm(P<0.05),椎间隙角度由术前4.9。±2.8。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7.9。±3.5。(P<0.05),置换节段活动范围由术前8.2。±1.0。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8。±0.6。(P<0.05).随访过程中未见假体松动、滑移、脱位及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出现。
   结论:颈椎非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疗效令人满意,该技术保留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避免了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病例的积累及随访。
   第二部分,人工颈椎间盘和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人工颈椎间盘和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选择颈椎病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的患者20例,其中NuNec假体8例,PCM假体3例,Prestige假体6例,Activ-C假体3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8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例;19例患者行单节段置换:C3-41例、C4-53例、C5-611例、C6-74例,1例患者行双节段假体置换:C5-6、C6-7。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患者11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6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例;9例患者行单节段置换:C3-41例、C4-51例、C5-66例、C6-71例,2例患者行双节段假体置换:分别为C3-4、C4-5及C4-5、C5-6。术前与术后6月、12月、24月、36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及手术节段活动范围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按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术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及置换节段活动范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TDR组的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及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DCI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DCI组的椎间隙前缘高度与TDR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人工颈椎间盘与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均能保留颈椎活动度,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早中期疗效满意,并且两种方法临床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是治疗颈椎病较好办法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