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6h】

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既是一种价值的回归,也是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研究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这一课题是在社会正在发生且不断加速信息交往实践的现实要求和历史进程下应运而生的。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在一个更广阔和更深度的背景中,积极探究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探索“科技理性”与“教育伦理”辩证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体系构建之路,实现“技术理性”与“伦理理性”的合理链接。这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旨归,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旨趣。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从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迁的现实出发,立足于信息交往实践的宽广平台,在全面认识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生态变迁的基础上,探寻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并试图着力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之道,寻求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搭建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基础平台,为研究奠定基本的研究框架和论述空间。在导论中,结合现实,阐述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缘起,指出这个问题是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时代课题。在对已有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揭示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基本论域。
   第二层次,搭建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二级平台,阐明相应的概念和学理依据,并对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作出相应阐释。在第一章中,从对信息交往变迁下的社会变迁的理解入手,界定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特点与现状,明确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二章从大学生与多彩信息媒介的广泛而深入接触入手,对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进行新的解读,通过对认识和反思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发展,确定了研究的依据,作为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深入展开的前提。
   第三层次,搭建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三级平台,形成较为系统的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解论域。在论文第三章中,将主题研究推向纵深,深入研究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涵义,并从契机和挑战两个维度详细研究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从而为论文主题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事实解析。
   第四层次,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实运用,将前面“三个层次”的研究运用到实证分析中。在论文第四章中,着重对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原则和方法进行阐述,提出了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原则、教育主体的平等性原则、教育方式的疏导性原则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原则等四个方面的有效性提升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立足实践、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融合和提高实效的四个方面的有效性提升的主要方法。在论文第五章中,结合第一二三章中对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外生态变革的理论与事实分析,紧扣第四章中提出的有效性提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从路径选择视角建构了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技术路径,并且反思并提出了基于有效性提升为目标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变革的前提、重点和路径。
   第五层次,从学理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理性属性,指出信息交往实践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最终意义上体现为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论文阐释了要立足于信息交往实践的前提,秉承反思与批判的理念,理性思考和进行信息社会构建,以一种自觉、自主的姿态,构建人性化、理性化、规范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广大大学生自觉走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提供通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