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企业互动研究
【6h】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企业互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处于转型时期的攻坚阶段和风险社会的现实是中国当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深刻背景。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基本共识。其中,企业的力量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尚待深入推动。本文的研究就是试图通过研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企业互动来推动企业的参与,形成政企良性互动、危机有效治理的局面。
   本文力求在吸收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试从常态下政府与企业交换互动关系入手,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互动模式、场景、过程、困境,并进而提出进一步构建政府和企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建议。
   以价值-资源-影响力-交换为核心要素的政府和企业交换框架,为理解常态下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与两者的交换关系存在一定的契合。在政府和企业交换的分析框架中,价值内在限定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域,预设了两者交互作用的集合;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资源结构与水平为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潜在可能;影响力则是这种潜在可能向现实转变的中介力量,它通过比对行动者力量来揭示原本毫无现实关联的行动者交往的未来,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交换行为则是政府和企业理性互动的结果表现之一,是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持续性互惠行为。
   运用政府和企业交换的分析框架,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关系,可被概括为信息控制、自由裁量、制度供给和身份认定等四种交换模式。信息控制模式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和企业交换最为常见的形态,它依赖于双方对信息的控制。自由裁量模式建立在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力基础上,以权力行使的自由空间为交换的资源。制度供给模式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政府和企业四种交换模式中最为开放和透明的一个,它为政府和企业的交换提供了正当性辩护。身份认定模式建立在依附于身份资格的利益基础上,其核心在于身份资格的巨大利益价值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每一种交换模式都有其内在的运作逻辑。
   从文本规范、角色定义和问题评判角度分析互动的场景、过程和困境会更有助于深入把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企业的互动。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场景主要分布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等各阶段;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与企业作为事件源头方、事件波及方和事件协助方的不同角色有关,但都包括慎思、表达、响应和反馈等基本行为过程;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困境主要表现为信息共享基础薄弱、资源整合效率不高和责任承担模糊不清等三大方面。
   交换分析框架为理解政府和企业互动困境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主要表现为政府和企业价值诉求及其内在根深蒂固的一致与分歧;政府和企业在风险认知与应对方面固守于传统和经验,并走向趋利化;交换场域的非规范化,包括分工协作程度差、互动耦合度低等;交换行为的闭合程度高,即传统行政命令方式和全能政府的延续。
   推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企业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需要调整政府和企业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工具价值,实现价值的规训与祛媚;建立有效的资源互补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基于电子政务的、公私合作的资源调度平台、应急产业市场以及公平合理的风险和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和企业相互影响机制,使之在网络化危机治理体制的基础上推行常态化的危机管理,塑造共识型的安全文化;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开放互动机制,避免封闭性的缺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