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再压缩的相关因素分析
【6h】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再压缩的相关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序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的纳入标准

1.2 病例的排除标准

1.3 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

1.4 术后处理

2.疗效分析

2.1 影像学评估

2.2 临床疗效评估

3.统计分析

结果

1.影像学测量结果

1.1 伤椎高度测量结果

1.2 后凸角测量结果

2.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3.强化椎发生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强化椎再压缩的定义及标准

2.椎体内裂隙征、团块型骨水泥和再压缩

3.伤椎高度恢复和再压缩

4.其它可能的危险因素

5.再压缩与临床疗效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典型病例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后强化椎发生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及再压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于我院行单节段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资料完整的121例患者,共121椎。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首次及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前缘、中部、后缘)及局部后凸角。按照末次随访与术后首次相比伤椎前缘、中部或后缘高度丢失超过4mm这一标准,将患者分为再压缩组和未再压缩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伤椎资料(骨折病程、骨折节段、骨折类型、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有无中柱累及、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伤椎中部高度、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前局部后凸角)及手术资料(总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椎体高度恢复值、后凸角纠正值),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强化椎发生再压缩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在术前、术后首次天及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常活动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
  结果:
  平均随访20.75月,共17例患者17椎发生再压缩。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均显著改善,再压缩组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纠正明显大于未再压缩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未再压缩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纠正在末次随访时均得到维持,与术前相比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而再压缩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后凸角均显著丢失,同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压缩组局部后凸角从术后三天的9.76±11.33°增加到末次随访的17.29±11.88°。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水泥分布类型(OR=7.584,P<0.001)、椎体内裂隙征(OR=4.398,P=0.020)、椎体高度恢复值(OR=1.257,P<0.001)及后凸角纠正值(OR=1.563,P=0.001)与强化椎再压缩存在相关性(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团块型骨水泥(OR=8.718,P=0.003)和椎体高度恢复值(OR=1.260,P<0.001)同强化椎再压缩显著相关。术后再压缩组和未再压缩组病人VAS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01),且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得到很好的维持,与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再压缩组评分略高于未再压缩组(VAS,P=0.108;ODI,P=0.159)。
  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安全有效,但小部分强化椎存在再压缩风险。椎体高度恢复越多、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时,强化椎再压缩风险明显增加。短期随访时间内再压缩不影响临床疗效,但由于局部后凸角明显加重,再压缩对患者的影响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