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规引
【6h】

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生成与规引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相关理论

第二节 国内本土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体行为的逻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逻辑

第一节 集体行动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样本选择

第二节 集体行为演化环境群体性事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生性根源:集体认同、利益冲突与第四种权力的介入

第一节 集体认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动力机制

第二节 利益冲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核心场域博弈

第三节 第四种权力的介入:多元形态、差异行为与引致的三重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政治文化: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文化形塑

第一节 生态政治文化的出场

第二节 生态政治文化的衍生与发展

第三节 规引:生态政治文化的形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转型:环境群体事件局中人的生态回归

第一节 生态回归的核心因素:生态政府的建构

第二节 生态回归的主要角色:生态企业的塑造

第三节 生态回归的关键因素:生态公民的塑造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短短30多年间,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导向的中国,经济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集体价值观。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面对频发生态危机,社会公众环境维权的诉求与日俱增,在无法得到有效回应的条件下,必然形成以环境维权为主要标的的群体性事件。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己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发展,制约社会进步,涉及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亦使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然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说明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策略和处置方式存在问题,传统治理模式存在着治理缺陷。因此,本文试图将“过程——事件分析”与“结构——制度分析”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把握环境群体性事件生成与演化的动态过程,探究其频发的内生性根源,明晰环境群体性事件背后的结构与制度因素,进而丰富环境群体性事件有效治理的知识库。
  本文正文一共包括7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对国内外关于环境运动和环境抗争、环境维权及环境自保进行综述和分析。第二章以西方社会运动中的集体行为理论为依据,选取典型农村环境维权案例及城市环境抗争的案例,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演化逻辑和规律,深入剖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过程,总结中国场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区别于西方的特征。
  第三章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生性根源进行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生性根源主要有:集体认同、利益冲突与第四种权力的介入。集体认同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动力机制。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环境群体事件中集体认同的建构路径及其功能演进,即从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和生态行为三个方面剖析环境群体事件中集体认同的内在机制。从现实政治生态看,环境群体性事件最初的、显性的根源是复杂的利益冲突。不同主体的环境意识并未达成一致,基于不同利益视角的博弈自然会突破道德领域而进入政治领域。基于宏观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应选取属地政府、污染企业和受害公民为博弈主体,并且在受害公民与污染企业、受害公民与属地政府之间展开博弈过程。而随着第四种权力的介入,基于不同的利益结构、不等的介入程度,其功能作用是无法一概论之的,往往表现出差异化的行动图式,从而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四章从生态政治文化的角度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生态政治文化主要包括生态政治价值观、生态政治心理和生态政治社会化三个方面。通过构建生态政治价值观,规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场域;生态政治心理的导向,规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场域;生态政治社会化的传递,规引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代际传播。第五章从局中人的生态回归破解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通过构建生态政府、生态企业与生态公民三个方面实现主体转型。
  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及构建,还处在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因此,奢望一蹴而就的解决是不现实的,生态政府、生态企业与生态公民的塑造必然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