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复兴的概念审视与构建当代中国的筝乐发展:从1980年的“新筝乐”到电子音乐中的筝乐
【6h】

从复兴的概念审视与构建当代中国的筝乐发展:从1980年的“新筝乐”到电子音乐中的筝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从Bruno Nettl对过去和现在关系的论述审视当代筝乐发展史中的重要音乐事件

第二章:通往古典美学的地图:从徐晓林《情景三章》中看传统美学的蜕变

第三章:唐筝新韵:现代筝乐界中的“文艺复兴”

第四章:筝乐的“有容乃大”:王鹤霏的电子音乐作品《琼楼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附录、附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当代筝乐的发展见证了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从不断吸收西方文化,对传统等议题讨论的诱发,到欧美电子音乐的介入,中国当代筝乐的发展正是一个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创新中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寻找创作生命力的历史。
  在中国筝乐的发展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开始加入民族音乐的创作行列,同时也目睹了西方音乐文化排山倒海般的涌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紧密,艺术的创作空间与想象随之增大。传统和创新,东方与西方在这个过程中的碰撞显得尤为突出,并一直持续至今。这些碰撞的形式与创作动机充满了多样性,笔者认为这些多元面相的呈现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筝乐的创作美学以及分属不同时代的中国作曲家如何利用筝乐来凸显或解决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相遇后的火花与问题。
  笔者选取了在当代筝乐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三个音乐事件,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曲家徐晓林尝试透过西方新技巧复兴传统筝乐美学;傅明鉴先生在2008年开始的“唐筝复兴”活动,以复兴之名实创新之实;以及当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王鹤霏透过新媒体与筝乐的结合,凸显在复兴的概念下创新与传统之间的辩证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学者Bruno Nettl, Richard Bauman和 Mark Slobin等关于传统、复兴和创新等概念的理论将为这三个音乐事件提供理论的基础。此论文是在学者韩梅以文化的视角和学者王英睿以时间为主轴的筝乐史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拓展。笔者以这三个音乐事件为文本,交叉分析筝乐发展过程中传统筝乐美学、传统筝乐技巧,新筝乐美学、新筝乐技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之间的关系,来构建中国当代筝乐发展过程中筝乐(作曲家)如何适应与转化这些音乐元素的刺激。

著录项

  • 作者

    吴圆融;

  •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 授予单位 苏州大学;
  • 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彦玲;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古筝;
  • 关键词

    筝乐; 创作美学; 音乐元素; 复兴概念;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4:10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