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大学教师兼课的原因及影响
【6h】

民国大学教师兼课的原因及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1. 问题的缘起

2. 文献综述

3. 选题意义

4. 研究方法

5.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大学教师兼课状况

1.1民国时期教师兼课概况

1.2政府层面由最初的“严格管理”到“日渐松口”

第二章 民国大学教师兼课的原因分析

2.1人才匮乏,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解决师资缺口

2.2经费短缺,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节约开支

2.3生活困窘,教师兼职授课以缓解经济压力

第三章 民国教师兼课影响分析

3.1兼课有益教员但有害教学效果

3.2客观上促进了大学学术风气的发展

3.3导致政府出台限制兼课政策

3.4 教师兼课促进资源合理分配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

4.1积极引入人才,填补师资匮乏

4.2保证教师收入,有钱才能心安

4.3强化兼职教师管理,过程流程督核

4.4禁止官员兼课,健全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民国时期,虽然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不安,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却发展迅速: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同步发展,很多高校在当时国际上都享有很大声誉;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大师辈出,留下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民国高等教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不能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还能得到如此大力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们理解教育的规律应该大有裨益,同时能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即对高等教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1912年教育部颁布《大学令》来规范和管理高等教育,并在财政上予以较大支持。但外部因素往往只决定高等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极限,而内部因素才最终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高度;甚至在外部要素非常不利(如抗战时期)的情况下,良好的内部因素作用下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果。今天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视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上都远非民国时期可比拟,但高等教育的成果却不尽如人意,研究高等教育的内部因素和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都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对于与教师相关制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中国教育法令在1914年明确把大学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两类,其中兼任教师比专任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少,只从事部分时间的工作。民国初期,大学聘请兼任教师以及专任教师兼任他职十分盛行。但这种状况在2O世纪2O年代受到美国来华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批评,3O年代遭到来自欧洲的国际教育联盟考察团的指责;此后,中国政府、学界和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加大限制兼任教师的力度。盛行说明必然有其现实需求,而批评和职责说明有其固有缺点。本文将从兼职教师的状况分析出发,通过展现民国大学教师兼课的内容,兼课人员的比例,兼课的效果,以及社会对兼课行为的评价等史料,探索教师兼课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历程、及产生的影响,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反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