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6h】

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声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1.1脑梗塞急性期发病机理的研究

1.2脑梗塞急性期的治疗研究

2 中医古今文献研究

2.1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探讨

2.2针刺治疗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

1.3病例选择

2 方法

2.1病例分组

2.2治疗方法

2.3观测指标

2.4疗效标准

2.5统计方法

3 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3.4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检测

4 讨论

4.1针刺治疗方案的讨论

4.2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讨论

4.3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脑梗塞的患者于急性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各个不同时段的针刺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着重探讨针刺介入时间与疗效的关系,为本病治疗时间的优化选择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
   意义:1、本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中老年人甚至是部分中青年人的主要致残病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里负担。本研究以针刺为治疗手段,将对脑梗塞病人四肢功能的康复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对脑梗塞急性期针刺早期的介入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研究将全面考察以往的临床资料,并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分组对照,观察针刺的客观疗效,其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针刺在急症领域内的临床运用,并促进时效性研究的不断深入。
   3、本课题立足于临床疗效的观察,着重探讨针刺治疗本病的时效关系,以不断提高疗效,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减少发病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为最终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4、本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强,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将43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梗塞急性期的四肢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针刺介入时间的不同,分为病程<15天的治疗A组21例,病程≥15天~30天之间的治疗B组22例。两组采用同样的针刺治疗,主穴为顶颞前斜线、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毫针刺法,在得气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虚实证型,施以相应的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每日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及血流变学检测,并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疗效评估,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与结论: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针刺能明显改善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A组(病程<15天)优于治疗B组(病程≥15天~30天),P<0.05;两组总有效率A组为90.5%,B组为63.7%,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进步率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病程越短,针刺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作用越佳,尤其在显效率方面更体现出针刺早期介入的优势。
   2、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P<0.01,B组P<0.05),表明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四肢的运动功能;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A组优于治疗B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A组为95.2%,B组为59.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变化例数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的早期介入,能减少该项目评分的无效病例数,提高总有效率。
   3、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针刺能有效提高本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其积分提高的幅度尤以治疗A组为优(P<0.05),表明针刺的早期介入能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但从总体疗效的统计上看,两组间未显示出显著差异。
   4、脑梗塞急性期针刺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未出现与针刺相关的不良反应。
   5、本研究资料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刚性指数等指标,治疗前的总体均数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并不表现为明显升高。但治疗B组的各项数值较治疗A组更接近于正常值的高线,尤其是血浆粘度值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前病程的长短与血流变学改变有一定关系,即随着病程的延长呈现增高趋势。
   6、治疗前后200/s、30/s的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两组均无明显差异,而5/s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B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A组却无差异,分析认为与治疗前的数值高低相关,提示针刺对数值偏高的B组患者有改善作用,而对多数处于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的A组病例,其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7、血流变各项指标按正常值高低分组统计分析表明,A、B两组均可使高于正常者降低,低于正常者升高,而正常范围内者多无明显变化,由此体现了针刺治疗的双向调节性。
   8、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血流变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的针刺介入时间,在改善血液流变方面的作用基本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