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糖脂清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6h】

糖脂清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1 西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认识

1.1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流行病学

1.2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发生机制

1.3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治疗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认识

2.1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病名的认识

2.2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2.6 脱落病例处理

2.7 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及对照

3.2 病例数量及来源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方案

4.2 药品来源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项目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中医症状积分法

6.2 疾病疗效判断标准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8 统计学处理

9 结果

9.1 病例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9.2 两组基线比较

9.3 疗效指标的比较

10 讨论

10.1 立论依据

10.2 组方分析

10.3 疗效分析

10.4 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认识,观察糖脂清治疗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气阴两虚夹痰瘀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理。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气阴两虚夹痰瘀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西药常规降糖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糖脂清,水煎剂,每日1剂。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肝功能等变化,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依从性等。全部数据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确诊并纳入的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气阴两虚夹痰瘀证患者60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①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降糖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浓度均降低,与治疗前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浓度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③调脂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水平均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TG水平改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C的改善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BMI治疗后无变化(P>0.05)。④血液流变学:治疗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5/s、低切1/s)、血浆粘度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全血粘度(低切1/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但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5/S、血浆粘度)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5/s)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全血粘度(低切1/s)、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肝功能: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ST、ALT、GG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AST、ALT、GGT水平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⑧安全性指标:肾功能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西药治疗合用糖脂清方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既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调节血脂,还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且安全、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