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型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6h】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型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

1.中医病名研究

2.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现代中医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眩晕及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1.眩晕的定义

2.眩晕常见病因的鉴别诊断

3.后循环缺血

4.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辅助检查比较

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患者常就诊于神经内科、耳科、急诊、心血管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病因,有发展为后循环卒中的危险性,“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古人早已认识到眩晕是中风的先兆,“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积极干预眩晕避免其恶化发展为中风,可以降低住院率及致残率、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成为临床要务。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缠绵的特点,中医药治疗眩晕有独特优势,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西医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随着证型客观化标准化的发展,对眩晕的中医辨证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旨在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以期能为临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相关的客观化指标,使中医能在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本文将选择的93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中医四诊信息搜集表进行四诊信息搜集,进行辩证分型,根据证型的诊断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天内行TCD检查,记录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血流速度(Vd)等,观察有无湍流涡流、频谱情况、血流方向、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证型构成分布情况及四个证型之间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异常血管数、收缩期血流速度异常血管数、搏动指数异常血管数、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异常血管数有无显著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93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发作时辨证为痰浊上蒙型33例,占35.5%,肝肾阴虚证32例(占34.4%),痰浊上蒙和肝肾阴虚两型共占68.8%,风阳上扰证18例(占19.4%),气血亏虚证10例(占10.8%)。椎基底动脉舒张期血流速降低血管数占异常总血管数的70.97%,舒张期血流速度升高血管数占10.04%;收缩期血流速度升高血管数占16.85%,收缩期血流速降低血管数占27.24%;平均血流速度升高血管数占6.81%,平均流速降低血管数占27.96%;三项血流速度异常血管数均以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数为多,尤以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数所占比例为多,表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较正常人椎基底动脉系统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异常血管数升高占53.05%,降低占11.47%,搏动指数异常血管数以升高为多。表明PCIV患者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弹性减退为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个证型之间比较,TCD检测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异常血管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证型分布以痰浊中阻和肝肾亏虚为主,风阳上扰型次之,气血亏虚型最少。2.后循环性眩晕好发于老年人群。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各个证型之间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性别及年龄两项生理指标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证型无明显相关性。4.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供血障碍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重要危险因素。5.PCIV三项血流速度异常血管数均以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数为多,尤以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数所占比例为多。搏动指数异常血管数以搏动指数升高血管数为多。PCIV患者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弹性减退为主。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证型与TCD血流动力学指标未见明显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