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仲景“汗证”方药应用规律研究
【6h】

张仲景“汗证”方药应用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后世医家论述与发展

1.1 唐朝-元朝时期

1.2 明清时期

2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研究现状

2.1 《伤寒论》“汗证”的研究

2.2 《金匮要略》“汗证”的研究

2.3 单方的研究

2.4 特殊汗出的研究

3 基于《伤寒杂病论》“汗证”之研究的薄弱领域

4 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汗”之字义与“汗证”的范畴

2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分类及病机探讨

2.1 自汗

2.2 盗汗

2.3 头汗

2.4 手足汗

2.5 半身汗

2.6 绝汗(脱汗)

2.7 厥汗

2.8 冒汗

2.9 漏汗

2.10 狂汗

2.11 战汗

2.12 黄汗

2.13 阴汗

2.14 无汗

2.15 小结

3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方剂分析

3.1 桂枝汤

3.2 桂枝加葛根汤

3.3 桂枝加附子汤

3.4 葛根黄芩黄连汤

3.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6 五苓散

3.7 茯苓甘草汤

3.8 大陷胸汤

3.9 小柴胡汤

3.10 柴胡桂枝干姜汤

3.11 大柴胡汤

3.12 附子泻心汤

3.13 十枣汤

3.14 甘草附子汤

3.15 大承气汤

3.16 小承气汤

3.17 白虎汤

3.18 白虎加人参汤

3.19 栀子豉汤

3.20 蜜煎导方及猪胆汁方

3.21 茵陈蒿汤

3.22 四逆汤

3.23 通脉四逆汤

3.24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汤

3.25 防己黄芪汤

3.26 赤小豆当归散

3.27 大乌头煎

3.28 越婢汤

3.29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3.30 桂枝加黄芪汤

3.31 大黄硝石汤

3.32 大黄牡丹汤

3.3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34 麻黄汤

3.35 大青龙汤

3.36 葛根汤

3.37 小结

4 《伤寒杂病论》“汗证”的用药规律探析

4.1 桂枝与“汗证”

4.2 石膏与“汗证”

4.3 大黄与“汗证”

4.4 茯苓与“汗证”

4.5 附子与“汗证”

4.6 黄芪与“汗证”

4.7 麻黄与“汗证”

4.8 其他

4.9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史中,“汗证”的辨证论治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其常常作为主证出现,另一方面在作为兼证出现时,根据不同“汗证”的临床表现又能反映机体内在病机,为辨治主证提供思路。时至今日,“汗证”的诊治方案已非常完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然而无论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亦或是历代约定俗成的部分“汗证”的理论,均可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临床如若不仔细思辨,常落入窠臼而影响疗效。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在“汗证”的诊、治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方面对于不同“汗证”的描述,为后世分类提供思路;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病机的“汗证”,有不同而又严谨的理、法、方、药进行辨治,为后世对于“汗证”的辨证论治构建了框架。
  汉唐以降,虽有不同注家从各个角度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有一定程度的阐释,在“汗证”方面亦有各别的阐述甚至是发展,然而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仲景治疗“汗证”的思路,有必要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条文进行系统地归纳与分析,进而得出其治疗“汗证”的方药应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思路。
  研究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版本以刘渡舟等编辑的《伤寒论校注》及李克光、张家礼编辑的《金匮要略译释》(第二版)为底本,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内容:(1)对唐宋至明清各医学名家围绕“汗证”的论述进行简单概述,其中有医家针对张仲景“汗证”进行阐述,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及《注解伤寒论》中部分内容;有医家在仲景基础上有所发挥,如李杲治疗张仲景未列治法的“阴汗”,王清任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汗证”,唐容川以血虚论治“汗证”;尚有一些医家有自身对“汗证”的理论体系,如孙思邈的风邪致汗以及辨脏腑论治“汗证”,李杲的阴火致汗;此外,也有部分医家落于窠臼,简单地将“汗证”分为阳虚自汗,以及阴虚盗汗。(2)对当代张仲景治疗“汗证”相关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分别从病因病机、辨治分型、特殊汗出、单方等方面对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汗证”有较全面的论述。但也发现一些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没有将同为张仲景著作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联系起来,囿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固见,以及对方、药应用规律的探索不足。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内容:(1)从造字角度解释“汗证”之意义,圈定本研究所论述“汗证”之范畴,指包含所有以汗出异常为症状的一类证候的总称,尤其是本应有汗而反无汗的症情,亦属于重要的研究内容。(2)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汗证”分为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偏沮、绝汗(脱汗)、厥汗、冒汗、漏汗、狂汗、战汗、黄汗、红汗、阴汗以及无汗,并结合原文逐一讨论内在病机,为进一步研究遣方用药规律进行铺垫。(3)以方剂为主体,探讨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36个不同方剂的“汗证”辨证特点,治疗“汗证”的机理,为归纳方药应用规律提供素材。(4)对前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列举桂枝、石膏、大黄、茯苓、附子、黄芪、麻黄七种治疗“汗证”的主要药物,及围绕它们进行配伍的药对,并探讨各自的特点及用量,此外,还列举了治疗“汗证”的其他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