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痤疮近代用药文献研究
【6h】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痤疮近代用药文献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1.2 近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2 西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情况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痤疮近代用药文献研究

1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1 文献检索出处

1.2 检索条件

2 文献筛选条件(收集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数据整理及药物的录入

4 数据的量化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6.1 一般情况

6.2 用药情况统计

7 讨论

7.1 中医治疗痤疮文献的用药规律探讨

7.2 药物选择特点

8 结论

9.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10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痤疮(ac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部位的毛囊性丘疹,有时会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皮疹初起多为粉刺、丘疹和脓疱,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疤痕及色素沉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及营养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已从青少年向中老年人、少年方向改变的趋势。女性在青春期后也发生率也有增长的趋势。西医学治疗该病方法丰富,但由于其的副作用大,因此,有不少患者寻求中医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该病具有其独到之处,国内国外近代学者对该病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等研究丰富,中医药临床研究虽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近年来在辨证分型、选方用药意见上,也渐日趋一致。因此,本研究目的基于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统计学方法(频数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对国内痤疮近代用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于探索挖掘中医药治疗痤疮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中医治疗该病文献之间潜在的联系,为中医药在治疗该病的疗效提供参考治疗依据。并通过研究痤疮古今中医文献的学习,继承先辈诊治痤疮经验,提高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以期望有所创新。
  研究方法:
  检索1979~2014年间(近40年)有关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acne)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大程度的收集到全面的痤疮文献数据。本研究共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81篇,包含81首方剂,123种中药材。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关联规则法分析81首方剂诊治痤疮的核心用药,分析文献中方药之间的关联性或相关性,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归纳痤疮中医治疗用药的规律,希望对今后痤疮疾病的中医中药治疗起到明显指导和有效借鉴的作用。
  结果:
  (1)研究发现使用频率大于25.0%的药物为甘草、丹参、黄芩、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栀子、蒲公英、桑白皮、黄柏、当归。(2)所有中药共出现892次,其中中药类别统计居前5位的依次为清热解毒类、清热燥湿类、清热凉血类、补气类、活血调经类。(3)研究结果显示在四气中,以寒性药(56.91%)占最多,温性药(26.02%)次之;在五味之中,以苦味药应用最多,甘味药次之,辛味药居于第三,三者约占总额的87.63%。(4)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该病药物的归经情况,主要以归肝经、肺经、胃经、脾经药物应用最多,分别出现67、48、47、38频次,频率分别为21.97%、15.74%、15.41%、12.46%。(5)经关联的规则分析后,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如下:甘草常与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连翘、白花蛇舌草、丹参配伍应用;丹参常与桑白皮、白花蛇舌草、黄芩、甘草配伍应用;黄芩常与枇杷叶、桑白皮、连翘、白花蛇舌草、枇杷叶、丹参配伍应用;白花蛇舌草常与枇杷叶、黄芩、丹参、连翘、甘草配伍应用;金银花常与连翘、丹参、枇杷叶、白花蛇舌草、黄芩、甘草配伍应用;连翘常与桑白皮、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黄芩、枇杷叶、赤芍药、甘草配伍应用;生地黄常与女贞子、早莲草、知母、黄柏、丹参配伍应用;牡丹皮常与赤芍药、栀子、石膏、枇杷叶、桑白皮、生地黄配伍应用;栀子常与生薏仁、黄芩、黄连、枇杷叶、桑白皮、甘草配伍应用;蒲公英常与生地黄、丹参、甘草、金银花、当归、栀子、金银花配伍应用。将上述结果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总结,与临床常见之肺经风热证、胃肠湿热证、阴虚火旺证3证的常用方剂,即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连翘、白花蛇舌草、丹参、甘草);黄连解毒汤方剂加减(川连、川芩、黑栀);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知母、黄柏、生地黄、早莲草、女贞子、丹参)。
  结论:
  (1)痤疮病用药以植物药为主,约占总数的92.68%,动物药(5.69%)居于第二合计约占总数98.37%。在植物药应用中,又以根类、根茎类使用最高,约总数的46.49%。
  (2)五味之中,以苦味药、辛味药以及甘味药应用率最高;在四性中,以寒性药物应用比例占最高,温性药物居于第二。(3)治疗该病的药物归经,以归肺经为主,正与该病的病因与病机密切相关。(4)清热药的使用率高,如黄芩、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等。(5)补气药物使用高,如甘草、党参、山药、茯苓等。(6)临床常选用“上行”于头面部的药物,如白芷、柴胡、薄荷、升麻、辛夷等。(7)临床常选用具有美白之效的药物,如白芍、白茯苓、刺蒺藜等。(8)抗衰老药物使用率较高,如白术、当归、麦门冬、玉竹等。(9)临床使用药物颜色为白色者使用率较高,如白芍、白芷、白茯苓、禹白附等。(10)常用药物及方剂配伍为,桑白皮、连翘、丹参、甘草(枇杷清肺饮加减);川连、炒芩、黑栀(黄芩黄连解毒汤方剂加减);知母、生地黄、女贞子、丹参、旱莲草(知柏地黄丸方剂合二至丸方剂加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