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伤寒杂病论》痞之证治规律探析
【6h】

《伤寒杂病论》痞之证治规律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痞之概念及源流

1先秦两汉时期对痞的认识

2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痞的认识

3隋唐时期对痞的认识

4宋金元时期对痞的认识

5明清时期对痞的认识

6小结

第二部分痞之腹诊

1 《伤寒杂病论》中腹诊的运用

1.1主症

1.2病因病机

1.3预后转归

2腹诊分区及腹证

2.1腹诊分区

2.2腹证

2.3心下腹证

3痞与结胸在心下的关联

第三部分《伤寒杂病论》痞之方证研究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附子泻心汤证

3桂枝人参汤证

4半夏泻心汤证

5生姜泻心汤证

6甘草泻心汤证

7旋覆代赭汤证

8五苓散证

9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10瓜蒂散证

11十枣汤证

12大柴胡汤证

13枳实薤白桂枝汤证

14桂枝生姜枳实汤证

15大黄牡丹汤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痞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病证,也是现今临床上常见的中医病证。为使临证时能够得到理论依据和启发,将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条文进行归纳与整理研究的方式,明晰痞的概念源流,了解张仲景运用腹诊诊断痞的技术,认识痞的证治特点及把握方药应用规律,以便在临床中结合个体状况选取相应的方剂进行辨证论治。 方法:收集先秦两汉至明清医家关于痞的重要文献,考证痞的字义及概念变迁,并参考相应西医病名;整理《伤寒杂病论》中腹诊内容及近现代腹诊研究,参照联系中西医的腹诊分区,通过腹诊鉴别痞和类似病证;对比痞的十五个不同方证,解析各自方剂的配伍,搜索方剂的现代研究。 结果:1、梳理了古今医家和学者对痞的相关论著和文献资料。 2、明确了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以及和痞的紧密联系。 3、厘清辨析了痞的各种证候,及其方剂的应用规律。 结论:从历代医家对痞的论述中认识到其概念及病因病机,再将腹诊恰当地融入到临床诊断中,提高诊断水平,最后腹证方证相应,在痞的诊疗过程中发挥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提高痞的治愈率,消除病患的痛苦。总之,研究《伤寒杂病论》痞之证治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洪泽山;

  •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临床基础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鸣芳;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