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6h】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路径和方法

1.2.1 文献法

1.2.2 比较法

1.2.3 调查法

第2章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梳理

2.1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概况

2.1.1 应征入伍动机多元,依法服兵役意识相对淡薄

2.1.2 适应能力较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2.1.3 时代烙印深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2.1.4 成才愿望迫切,压力困惑明显

2.1.5 发展潜力较大,认识存在误区

2.2 大学生应征入伍对军队教育管理的影响

2.2.1 远大抱负与功利想法相互交织,如何夯实献身国防思想根基面临考验

2.2.2 渴望成才与眼高手低相依并存,如何激发扎根基层持久动力面临考验

2.2.3 自尊心强与抗挫能力弱相伴而生,如何确保健康成长发展面临考验

2.2.4 自我摆位与部队要求相差大,如何构建团结和谐内部关系面临考验

2.2.5 自我约束能力与部队严格要求相差较大,如何提高带兵能力,构建严格管理的秩序面临考验

第3章 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招选过程缺乏质量保证措施

3.1.1 缺乏有力的应征入伍宣传

3.1.2 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

3.1.3 缺乏全面的招选考察

3.2 使用过程中缺乏辩证的人才观

3.2.1 缺乏容才观念

3.2.2 缺乏适才适用观念

3.2.3 缺乏“不拘一格”用人观念

3.3 军地大环境的反差存在一定影响

3.3.1 社会多元价值标准与军人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3.3.2 高校培养“个性”与军队强调“共性”之间的矛盾

3.3.3 社会时尚文化与军营传统文化之间的“代沟”

3.4 良好的制度环境还未形成

3.4.1 教育培训制度滞后,错过了转变

3.4.2 制度落实存在打折扣现象

3.4.3 当前军队选改晋升制度还不够灵活积极

3.4.4 个人所学专业与军队所需专业还不对口

第4章 加强与完善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对策

4.1 积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宣传力度

4.1.1 抓好国防普及教育工作

4.1.2 树牢国家利益至上观念

4.1.3 深化国防宣传教育方式

4.2 努力推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发展

4.2.1 整合军地资源,创新教育方法

4.2.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打造精品课程

4.2.3 依托社团组织,融合军营文化

4.3 注重营造适合应征入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4.3.1 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顺利对接

4.3.2 积极构建富有军队特色的校园文化

4.4 建立健全征募结合的新型征兵质量保证体系

4.4.1 构建征募结合的新型征兵质量保证体系

4.4.2 不断完善与国家保障体制相衔接的兵役保障制度

4.5 不断完善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相关配套措施

4.5.1 依托高校国防教育和地方的动员机制,严把招收大学生的“入伍关”

4.5.2 健全军队的选拔考核机制,拓宽应征入伍大学生的“成才关”

4.5.3 严格落实退伍相关制度,完善应征入伍大学生的“复员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首长着眼加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的重大举措,是从源头上提高兵员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军队依托国民教育选拔和培养士官、军官队伍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提高建军质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士兵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军队信息化建设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现状概况进行了归纳梳理。近几年来,虽然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存在入伍动机多元化、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成才愿望迫切等情况。以80、90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应征入伍大学生群体,也给部队管理造成了一定难度,主要表现为:远大抱负与功利想法相互交织,如何夯实献身国防思想根基;渴望成才与眼高手低相依并存,如何激发扎根基层持久动力面临考验等“五个考验”。
   其次,针对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招选主体方面,主要存在招选过程缺乏质量保证措施、组织机构不健全、使用过程中缺乏辩证的人才观等因素。制度环境方面,则主要是由于军地环境反差大、大学生应征入伍的良好制度环境保障还未形成。
   最后,着重立足高校教育管理者角度,从积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努力推动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发展、注重营造适合应征入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建立健全征募结合的新型征兵质量保证体系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相关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就加强与完善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