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6h】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1.1选题背景

1.2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3.1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现状分析

3.2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2 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

4.3模型构建

4.4模型估计结果与实证分析

第五章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过度“非粮化”的防范对策分析

5.1完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制度

5.2引导土地流转优先流向家庭农场,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5.3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5.4加强家庭农场经营监督管理,适当使用行政干预措施

5.5 逐步建立粮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家庭农场确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以来,各地对家庭农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并且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流失加速,农产品需求总量增长、结构升级,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等问题出现,使得农村土地的流转不断加快,而流转后的土地用途不一,很多基本良田流转后不再从事粮食的生产。粮食主产区承担着我国粮食安全这一重要的使命,但是近年来工商企业资本进入农业,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粮食主产区的很多农地出现过度“非粮化”等现象,在企业经营中,大批粮田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因。
  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在对新建、于都、南昌县、丰城市、鄱阳县等多个县市100多家种植型家庭农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江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构建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影响因素的一般回归分析模型,探讨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非粮化”经营倾向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营耕地规模、利润差异、耕地地形、家庭农场主的年龄、家庭农场主的劳动力人数对家庭农场“非粮化”的作物经营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农场适当的“非粮化”种植经营符合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的需求,但同时应该防范粮食主产区家庭农场的过度“非粮化”的现象。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