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主要国家和地区CO排放量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6h】

主要国家和地区CO排放量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2本文数据来源,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的研究现状

2.2国外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主要国家和地区CO2排放状况

3.1 OECD组织和《公约》附件—国家的相关介绍

3.1.1 OECD组织

3.1.2《公约》附件—国家

3.1.3世界范围内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引起的温度变化及主要影响

3.2 OECD国家的CO2排放统计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3.2.1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CO2排放趋势和变化

3.2.2按人均计算的CO2排放趋势和变化

3.2.3 CO2的主要排放部门——能源部门的排放源分析

3.2.4小结

3.3附件一国家的CO2排放统计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3.3.1附件一国家的排放趋势

3.3.2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家及其各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3.3.3典型个例分析

3.3.4小结

第四章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回顾

4.2附件一国家的排放承诺及其进展

4.3 CO2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3.1 CO2浓度升高引起气候变化的依据

4.3.2 CO2浓度升高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3.3 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4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4.4.1我国与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相关的基本国情

4.4.2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4.4.3我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和潜力

4.5 CO2的减排分析

4.6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第五章结论和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5.3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特征的主要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破坏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进程。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以及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其中以CO2最为显著,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ppmv增加至当前(2008年)的384.9ppmv。其中,工业发达国家对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对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公布的各国CO2排放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从1990年到2005年世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减幅较大,在最近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稳定。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非OECD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CO2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整体上也呈现负增长,但各国情况相差较大。在人均排放量方面OECD国家普遍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大多数非OECD国家则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温室气体排放的4个主要部门中,能源部门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总数的80%,可见,能源部门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世界能源部门的人均CO2排放量在最近6年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在对世界能源部门的排放源分析中发现,由电力和热力产生的CO2的贡献率达36.69%;此外,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部门的CO2排放源也主要来自电力和热力,包括美、中、俄、日、欧等,其中该源在中国所占的比重高达47.80%,而印度CO2的主要排放源来自加工和建筑业达31.92%,经济结构不同决定了其主要排放源的不同,中国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数据进行分析中,发现: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非常明显,但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以美国和法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6.3%和54.2%;英国和德国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达15.4%和19.5%(俄罗斯减幅为27.7%,但俄罗斯是以前苏联为基准)。到2050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完成其承诺目标,履约状况良好。 最后在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CO2排放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CO2排放情况,以及阐述了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应对减排和气候变化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