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
【6h】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章创新点

第二章 观测站仪器与资料处理方法

2.1 观测站环境

2.2 观测仪器

2.3 边界层综合观测资料处理方法

2.3.1 噪声剔除

2.3.2 坐标系旋转修正

2.3.3 计算方法

第三章 青藏高原区域云状况与太阳辐射、地气温差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表面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

4.1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面加热场基本特点

4.1.1 青藏高原东南部潜热、感热通量日变化及季节性变化规律

4.1.2 青藏高原东南部净辐射、土壤表面热通量日变化及季节性变化规律

4.2 青藏高原东南部能量闭合相关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对陆面过程热量平衡辐射分量的影响

5.1 青藏高原东南部TBB场与低云状况对应分布特征

5.2 青藏高原东南部低云量对湍流通量、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的影响

5.3 青藏高原东南部低云量对辐射分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藏高原东南部总辐射近太阳常数与低云量及其向下长波辐射相关特征

6.1 青藏高原东南部总辐射近太阳常数出现频率

6.2 青藏高原东南部低云量与向下长波辐射相关特征

6.3 青藏高原东南部总辐射近太阳常数与向下长波辐射相关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春、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向东北延伸的黄土高原构成了太阳总辐射、地气温差高值与云状况异常区。本文采用不同区域边界层综合观测系统,从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云状况对能量平衡分量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温江各站地表通量感热、潜热(H+LE)与有效能源(Rn-Go)两项相关特征明显,即存在能量闭合基本特征,但能量收支仍存在不闭合离散现象,尤其随着近地层地表通量与有效能源的增大,其非闭合特征显著。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春、夏季低云量与感热呈显著负相关,潜热则呈不确定特征。对于春季低云量与感热相关性,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远比四川盆地(温江)相关更为显著,高原区域低云量对上述近地层“能量收支”起着“冷却”作用,且低云量与向下长波辐射呈显著的正相关,此研究结果描述了低云量对陆面辐射强迫“加热”的反馈效应,即高原区域低云量状况亦可用边界层通量塔向下长波辐射量来间接表征。观测分析结果亦表明平原该站低云量对向下长波辐射影响远不如高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与低云量有关的向下长波辐射高值区可能是出现在近太阳常数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