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
【6h】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2、国内研究进展

第三节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和主要构造单元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1、地貌特征

2、气候

3、水文

4、土壤植被

第二节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单元与区划

1、研究区的主要构造单元

2、毗邻兴化钻孔所在地的构造

第三章剖面沉积环境特征及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一节剖面沉积环境特征

1、钻孔剖面沉积物岩性描述

2、粒度参数特征

3、小结

第二节年代序列的建立

1、14C测年方法简介与原理

2、兴化钻孔14C测年数据与年代推算

第四章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

第一节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磁化率分析

1、样品的预处理

2、分析方法与结果

3、兴化钻孔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特征及指示的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四节碳酸盐分析

1、样品的预处理

2、测定方法与结果

3、兴化钻孔碳酸盐含量变化特征、成因探讨及环境意义

第五节孢粉分析

1、孢粉的鉴定方法与统计结果

2、数据处理与孢粉图谱的建立

3、兴化钻孔孢粉带特征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意义

附图

第五章苏北盆地古气候环境演变探讨

1、苏北盆地125ka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

2、研究区125ka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与邻近区及典型区域的对比

3、小结

第六章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1、主要结论

2、讨论与创新

3、不足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区位于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该盆地是我国东部一个兼跨海陆的盆地,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海、陆、气耦合作用明显,自新生代以来沉积地层连续,蕴藏着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因此在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是连接海洋记录与内陆记录的关键地段。通过对苏北盆地兴化钻孔剖面顶部25m沉积物岩性特征的描述、年代测定、以及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孢粉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初步建立了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并为进一步讨论该时段中国东西部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了独特材料。 根据兴化钻孔顶部25m沉积物岩性特征的描述、中值粒径、Md-S0的散点图、概率累积曲线、频率曲线等粒度参数分析,反映出钻孔项部25m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相沉积环境,其间因降水量增多,来水量大等原因使入湖河流沉积动力增强,波动加大,造成沉积物颗粒变粗。 根据14C测年、磁化率曲线及孢粉图谱与SPECMAP曲线相对比,推算并建立了苏北盆地兴化钻孔剖面沉积物顶部25m的沉积地层年代序列:末次间冰期深度范围是25~17m,末次冰期范围是17~5.8m,全新世对应范围是5.8~0m;这一划分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对比性。 根据沉积剖面年代序列,并结合磁化率、孢粉等环境代用指标和SPECMAP曲线间良好的对应关系,将兴化钻孔剖面沉积物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末次间冰期(MIS5)、末次冰期早期(MIS4)、末次冰期间冰段(MIS3)、末次冰期冰盛期(MIS2)和冰后期(MIS1)。并得出研究区域(对应的年代为125kaB.P.)的气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深度25~17m(124.2~76.4kaB.P)为相对湿润气候期,后期气候有所转凉;17~13.5m(76.4~55.5kaB.P)为相对干旱气候期;13.5~8.5m(55.5~25.6kaB.P)为相对湿润气候期;8.5~5.8m(25.6~10kaB.P.)为相对干旱气候期;5.8~0m(10kaB.P~至今)为相对湿润气候期。末次冰期检测出6个冷事件及冰消期一个突然变冷事件,初步认为是H1~H6及YD事件的表现。因缺少绝对年代的测定,冷事件需进一步确定。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剖面顶部25m的沉积记录与典型黄土、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记录相对比,得出苏北盆地兴化所在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既有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一致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