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及其模式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6h】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及其模式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概念界定

1.1.1选题背景

1.1.2传统村落的概念界定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研究评述

1.2.4问题思考

1.3本文研究的意义

1.4研究方案

1.4.1技术路线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理论基础和研究区背景分析

2.1文化生态学

2.1.1文化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1.2文化生态学对本文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2生态位理论

2.2.1生态位概念

2.2.2生态位参数

2.3共生理论

2.3.1共生的概念及三要素

2.3.2共生能量函数

2.3.3共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3.4共生的类型和特点

2.4研究区一婺源县背景分析

2.4.1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

2.4.2自然和人文条件

2.4.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4.4传统村落遗存及现状

2.4.5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第三章传统村落的空间分析

3.1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解析

3.1.1空间的含义及空间的多维性分析

3.1.2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

3.2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系统构建

3.2.1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

3.2.2传统村落空间系统构建

3.3传统村落空间特性分析

3.3.1空间的商品特性

3.3.2空间的约束特性

3.3.3空间的演化特性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化

4.1传统村落核心文化演变与功能生态位分离

4.1.1不同社会经济时期传统村落核心文化演变

4.1.2核心文化演变与传统村落功能演化

4.1.3功能演化与传统村落功能生态位分离

4.2传统村落基本生态位分析

4.2.1人类对居住空间需求的层级理论探讨

4.2.2居住空间需求的演进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形成

4.2.3传统村落各维度基本生态位及资源利用谱

4.3传统村落生态位变迁及空间演化

4.3.1居住维生态位变迁及空间演化

4.3.2审美维生态位变迁及空间演化

4.3.3研究维生态位变迁及空间演化

4.4婺源县传统村落空间演化实证研究

4.4.1民居空间演化

4.4.2公共空间演化

4.4.3环境空间演化

4.4.4几何空间演化

4.4.5社会空间演化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与动力学模型

5.1内部动力机制

5.1.1人口变动

5.1.2产业结构改变

5.1.3观念变化

5.1.4自然演替

5.2外部动力机制

5.2.1城市化

5.2.2体制变迁

5.2.3旅游市场驱动

5.2.4政府凋控

5.2.5和谐发展动力

5.3 CTM动力学模型

5.3.1 CTM模型概述

5.3.2 CTM建模方法

5.3.3模型建立及参数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基于文化生态空间演化理论的传统村落演化模式探讨

6.1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分析

6.1.1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6.1.2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分析

6.1.3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的和谐与冲突

6.2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演化模式

6.2.1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系统构建

6.2.2模式特点、空间特征、识别依据及案例

6.2.3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演化模式的优化方向

6.3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演化模式演进中的过渡类型分析

6.3.1居住主导型

6.3.2保护主导型

6.3.3开发主导型

6.3.4演化阶段与对应模式的关系

6.4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演化模式的共生度评价

6.4.1共生度评价指标体系

6.4.2基于灰色关联的共生度评价模型

6.4.3模型应用:婺源典型村落的共生度评价

6.5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演化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6.5.1提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6.5.2完善共生界面

6.5.3促进共生新增能量的产生

6.5.4改善共生环境

6.6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论文的创新点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人的变化,它将引起空间上的显著变化和演化模式上的改变,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以前的相关研究多以保护和开发为坐标系来展开讨论,未能跳山“保护与开发二元论”的框架,使许多问题难以梳理清楚,对演化的内在本质、规律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也使演化动力学研究仍停留在以“推-拉”模式为土导的物理动力学阶段,因此急需从新的视角,刚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深化这些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生态哲学的高度和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传统村落看作是一个“超有机体”(它像生物体一样,经历着生长、发展、衰退利再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将空间演化及演化模式的研究从物理动力学向文化生态动力学研究推进,为传统村落仿生学研究探索一条新路,它能解决其他方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重点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和共生理论,来探讨传统村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空间演化、演化机理以及和谐共生的演化模式,旨在揭示其演化的内在本质、规律及演化趋势,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演化的理论体系。本文的创新点是:提出传统村落功能生态位的三维分离(居住维、审美维、研究维);初步建立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理论,即“核心文化演变-功能生态位分离-资源利用谱改变-生态位变迁-空间演化”;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演化模式、建立共生度评价模型。 首先对文化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其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方法进行了阐述。认为文化生态学对本文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指导: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聚落,空间上的演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尤其是那部分与人们生计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变化得特别明显,称之为核心文化理论。该理论为本文建立以核心文化演变为主线的研究思路提供了支撑;二是方法上的指导: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传统村落有其白身的生长、发展、衰退和再生的过程,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索其演化的过程和规律,有利于厘清人们在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探索其演化的本质。 其次,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了系统的解析,主要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展开。从水平维度,传统村落的空间分为:民居空间、公共空间和环境空间;从垂直维度,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精神空间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法礼制思想和环境生态观,它们以各种文化形态融入剑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中。基于空间的这种多维特性,从文化生态系统论角度,构建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系统,它由内部白组织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两部分共同组成。该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为空间演化搭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 在上述空间系统的构架下,以核心文化演变为脉络,讨论了传统村落从“自然经济-初级商品经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市场经济”不同时期的演化特征,并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一时期。它出现了功能生态位的三维分离,即由原来单一的居住功能向居住、审美和研究等多维度分离,并认为这种功能上的分离是传统村落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后对传统村落的基本生态位进行分析,建立了居住维资源利用谱、审美维资源利用谱和研究维资源利刚谱。以这些谱系为基础,用感知调查的方法,定量讨论了在竞争条件下,人们需求变化所引起的资源利用谱系变化、基本生态位变迁以及空间演化。初步建立了传统村落“核心文化演变-功能生态位分离-资源利用谱改变-生态位变迁-空间演化”的文化生态空间演化理论。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婺源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进行民居空间、公共空间、环境空间、几何空间和社会空间演化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佐证了生态位变迁与空间演化的关系。 基于以上建立的文化生态空间演化理论,从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两方面,讨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人口变动、产业结构改变、观念变化以及自然演替等:外部驱动力主要有:城市化、体制变迁、旅游市场驱动、政府调控以及和谐发展动力等。内部、外部动力机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许多因子的变化具有随机性,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本文以连续时间马尔可夫理论为基础,建立传统村落空间演化CTM动力学概念模型。 最后基于文化生态空间演化理论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的演化模式,提出传统村落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演化模式,以及演进过程中的二种过渡类型,即居住主导型、保护主导型、开发主导型。通过分析认为传统村落存在着社区居民、地方政府、开发企业、旅游者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存的状况。在讨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共生原理构建了传统村落共生系统,论述了共生演化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化方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共生模式的共生度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共生度实证评价,灰色关联度值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验证模型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然后从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提高、共生界而的完善、新增能量的产生和共生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探讨了传统村落共生演化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