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复乳法制备聚乳酸微球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测定
【6h】

复乳法制备聚乳酸微球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测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1.3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方向

1.3.1改进和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1.3.2研究新的降解材料

1.3.3研究具有全面生理功能的人工器官和组织材料

1.3.4研究新的药物释放体系和药物载体材料

1.3.5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

1.4控制释放给药系统

1.5药物控制释放机理

1.5.1扩散控释

1.5.2化学控释

1 5.3材料控释

1.6控释药物载体材料

1.7聚乳酸简介

1.7.1聚乳酸的合成

1.7.2聚乳酸降解

1.7.3聚乳酸的应用

1.8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1.8.1乳化溶剂挥发法

1.8.2液中干燥法(复乳法)

1.8.3喷雾干燥法

1.8.4相分离法

1.8.5熔融法

1.9参考文献

第二章聚乳酸头孢唑啉钠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2.1引言

2.2实验部分

2.2.1仪器和试剂

2.2.2头孢唑啉钠检测波长的确定和工作曲线的绘制

2.2.3 PLA-CEZ微球的制备

2.2.4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2.2.5微球的DTA分析

2.2.6微球的体外释药

2.3结果与讨论

2.3.1 CEZ的工作曲线

2.3.2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2.3.3 CEZ-PLA微球的形貌观察

2.3.4微球的DTA分析

2.3.5载药微球的FT-IR分析

2.3.6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分析

2.4结论

2.5参考文献

第三章改良复乳法(W/O/W)制备聚乳酸载药微球

3.1引言

3.2实验部分

3.2.1仪器和试剂

3.2.2微球的制备

3.2.3微球的DSC分析

3.2.4微球形貌的观测

3.2.5微球载药量的测定

3.2.6载药微球的体外试药

3.3结果与讨论

3.3.1载药微球的制备

3.3.2微球的DSC分析

3.3.3载药微球的形貌观察

3.3.4微球载药量的测定

3.3.5微球的体外释药

3.4结论

3.5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为了延长药物对病灶组织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的疗效,可通过对药物结构进行修饰或将药物制成长效缓释制剂。载药微球是将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到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结构。本论文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水溶性头孢唑啉钠(CEZ)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法制备了聚乳酸-头孢唑啉钠载药微球;并对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具体结果如下: 1.考察了聚乳酸分子量的大小和体外释药介质对载药微球释药的影响,分别用分子量为10000和25000的聚乳酸制备了载药微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呈现良好的球形结构,并且表面多孔,对比图片可以看出由分子量较大的聚乳酸制备得到的微球表面空洞较多,这些孔洞为头孢唑啉钠的溶出提供了通道。分子量10000的微球包封率为23.63%,载药量4.27%;分子量25000的微球包封率为34.46%,载药量6%。红外光谱图谱显示微球中有CEZ和PLA两种成分的特征峰。用差热分析法(DTA)分析得知,聚乳酸和模型药物能够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分子量的载药微球进行体外释药实验,释药介质分别为PBS(pH=7.3)和胃液(pH=1.2),累积释药曲线表明,在同种释药介质中,分子量大的聚乳酸载药微球释放头孢唑啉钠的速度较慢;而相同分子量的载药微球在PBS(pH=7.3)中的释药速度较快。 2.在复乳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渗透压在制备微球过程中对微球形貌、包封率、突释效应和释药性能的影响。当内外水相不存在平衡渗透压时,制备的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扫描电镜图片显示微球表面光滑无孔;但是随着向内水相加入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时,这时引起了内外水相的渗透压差,导致外水相的水溶液流入内水相,一部分头孢唑啉钠流入外水相;因此制备得到的微球表面多孔,且包封率较低;体外释药曲线显示,表面多空的载药微球具有明显的突释效应,此后是缓慢释放阶段。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微球的结构来控制头孢唑啉钠的释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